澎湃Logo
电子报
下载APP

登录 | 注册

读书 | 家猫正分成多个品系,走上属于自己的进化之路?

2024-01-23 18:50
字号
《猫的多元宇宙》[美]乔纳森 ·B. 洛索斯 著 刘小鹏 吕同舟 译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家猫,也就是你家的猫,从它们在非洲的进化起点出发,在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里就成了地球上最成功、最多样化的物种之一。作者既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位“猫奴”,他在这本书中探讨了如今研究人员如何利用现代科技的各种工具——从 GPS追踪(你会惊奇地发现后院的猫都跑到哪里去了)、基因组学(你口中的暹罗猫究竟是什么?)到法医考古学——来揭开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秘密。

>>内文选读:

家猫通常被称作“几乎没有驯化的”或者“半驯化的”。驯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通过与动植物互动,把它们向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改造。和猫相比,“完全驯化”的物种与它们的野生祖先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想想农场的猪就知道了。它们肥肥大大的,浑身粉红,长着卷曲的尾巴、软塌塌的耳朵,几乎没有毛。家猪正是典型的驯化动物,是一个由人类塑造的物种,人类对它们的祖先野猪进行了极大的改造,以适应我们的需要和欲望,最终得到了家猪。或者想想奶牛,它们与雄健的野牛祖先已经相去甚远,我们数千年来的选择育种,让它们成了产肉和产奶的机器。类似的选育也被应用于植物上,我们创造了像玉米和小麦这样的粮食作物,它们都与各自的野生祖先天差地别。

而家猫并非如此。就外表,也就是毛发长度、颜色和质地的差别来说,大多数家猫和野猫几乎没有分别。大多数驯化物种在解剖学、生理学和行为方面有许多显著差别,让它们有别于自己的祖先,但这在猫身上并不存在。近期的基因组研究证实了这种观点。狗与狼在许多基因上都存在差异,而家猫和野猫只在少数几个基因上有所不同。猫真的几乎没有被驯化。

猫的不同品种各有其独特之处。有的与标准形象差别甚微,看上去就像一只典型的家猫,也许仅仅是卷毛或折耳的细微差别。但许多猫的品种的体格和行为都和祖先有了很大差别。如果你在非洲大草原上偶遇一只这些品种的猫,绝不会误以为它是一只非洲野猫。

事实上,有些品种不仅明显不同于标准的家猫,还有别于猫科的其他所有成员。换句话说,选择育种创造了不同于数百万年来猫科动物进化所产生的猫。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猫咪难题。大多数猫与祖先相比变化不大,但少数猫却有了很大不同。猫的进化怎么可能同时既快又慢?显然,家猫并不是一个一体进化的单一实体。恰恰相反,猫中存在多个界域,不同界域的进化方式天差地别。

为了理解这背后的原因,我们得想想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不同类别的猫。一方面,作为家庭宠物的猫分为属于特定品种和不属于特定品种两类。另一方面,无主猫,也就是不住在人们家里的猫,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完全“自食其力”,另一类则会由人们喂养和照顾(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不同群体的猫以不同的方式进化,这种可能性为我们打开了关于未来的问题的大门。既然猫已经从热带稀树草原进入人类环境中生活,我们是不是正在见证物种的起源——家猫正在分成多个品系,各自走上属于自己的进化之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考虑一下作用于这些群体的选择类型,从属于特定品种的猫开始。查尔斯·达尔文发现,动植物繁育者的工作与自然中发生的事情很相似:具有某些性状的个体比不具备这些性状的个体生存得更好,繁殖得更多。如果这些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换句话说,如果具有这些性状的个体与不具备的个体携带着不同的基因版本),那么这些基因版本和它们产生的性状在下一代中就会变得更普遍。持续很多代之后,这种选择就能带来巨大的改变。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方式,人类培育和改良新品种也是同样的过程,就是所谓的人工选择。

但大多有主猫不属于任何品种(在美国这一比例大约是宠物猫中的85%,而有主狗的比例则不超过50%)。它们是大多数人家里的猫,还有你在宠物店和动物收容所看到的那些。它们可能由几个品种杂交而来,或者更常见的是完全没有纯种祖先。作为一个群体,它们除了是家猫之外,并没有任何明确的特征。在美国,大多数(超过90%的)家养宠物都被绝育了,所以它们没有把它们的基因传给下一代。它们是进化的死胡同。我们家里的宠物猫是非洲野猫进化的产物,但它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在塑造物种的未来进化。相反,非纯种猫大多在屋子外繁殖,在小巷里、树林中、农场里,并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内。谁繁殖、谁不繁殖,由猫自己决定,因此这里不存在人工选择。我们没有选择它们中的哪些可以繁殖,哪些不行,所以不存在对我们可能喜欢的性状的选择。

这些猫中有些自食其力,远离人类,并不依赖我们。它们的生活和野猫祖先非常相似,我们认为自然选择倾向于让它们保持现状,遵循着让野猫成功数百万年的范式发展。然而,也有许多无主猫生活在人们周围,经常和我们互动,接受我们的投喂。可以想象,对这些猫来说,存在一种混合的选择压力,它在某些方面偏向野猫祖先在野外的生存方式,但某些方面也偏向那些有利于在我们身边生活并从我们身上“占到便宜”的性状。

文:[美]乔纳森·B.洛索斯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
+1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文汇客户端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18930932701

邮箱:jubao@whb.cn

沪ICP备18006598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205号

© 2014-2025 文汇网

反馈
  •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