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古镇看“年戏”,七宝皮影提前半小时演出爆满

“我武松看望兄长心切,还是要连夜过景阳冈而去……”锣鼓声起,伴着纯正的七宝方言,《武松打虎》皮影戏上演。今天是年初二,恰逢周日演出日,位于七宝老街上的七宝皮影艺术馆如常上演了三场皮影戏。上手主唱叶光华师承祖父、七宝皮影第五代代表性传人叶金舟,如今已然78岁高龄的他是七宝皮影第八代代表性传人。
“今天过年,我特地穿了件红色唐装来演出,希望新的一年七宝皮影继续红红火火!”叶光华笑着说。而演出的红火,在演出前就能感知一二:首场演出为1点半,1点不到,场馆中就坐满了观众;没排上号的游客候在场外,等着下一场。“这两年非遗的受关注程度更高了,七宝皮影声名远扬,外国游客也来看,希望我们民族的瑰宝被更多人喜爱、传承。”
因时因势创新剧本,把非遗神韵传承下来


戏台上,随着剧情的推进,武松、酒保、老虎、衙役等各路角色依次登场;戏台后,叶光华和下手副演一人操作武松、一人操作其余角色,4名民乐艺人奏出动听齐整的基本调,配合默契。
“《武松打虎》并非传统皮影剧本,而是我们近年因时因势的新创作。”叶光华说,上世纪中叶,在大众娱乐较为单调的日子里,活泛明动的皮影戏喜闻乐见。他十来岁时,常作为乐手跟着祖父去各地演出。通常,他们在某个茶馆定点连演一两个月,因而演的多是《杨家将》《封神榜》等连本,一场演出持续约两小时。在休闲方式日趋丰富的现代社会,皮影戏一度淡出人们视野。就拿他自己来说,自祖父过世后,他也很少演出皮影戏。直至花甲,才又拉起一班老伙计,重新研习七宝皮影。考虑到现在团队中的演员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体力精力有限,而来七宝古镇的游客也不固定,并不适合演绎连本式传统剧目。因此,他们便根据连本《水浒》,创作了故事情节妇孺皆知、演出时常约15分钟的《武松打虎》皮影戏。所有道具均由团队自制,具体演出时长则根据观众反应灵活调整。
“皮影戏很好看,特别有韵味。”第一次看皮影戏现场演出的五年级学生沈砳翰说,他与家人游览古镇时,偶然路过皮影艺术馆,还有幸“抢”到了演出的最后两个观演席位。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七宝皮影以七宝方言演出。尽管这个上海小囡也不能完全听懂,但他认为,用本地方言演出本地非遗,更体现了对文化的传承。而在春节假期跟家人在古镇里看“年戏”,也让这名10后体味到了浓浓的“古早年味”。
保障孩子观演体验,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让孩子们坐前排,大人坐后排……”观众进场时,七宝皮影艺术馆工作人员提醒道。
早在年前,工作人员就开始担心年初二的演出会客流爆棚——寒假以来,只能容纳20来人的剧场每天都要接待100多名前来参观的青少年。有几次,只能撤了长条凳,让孩子们分批站着观演,家长都在场外等候。“最近人一直很多,虽然忙,但我们也真心感到高兴。”
演出完毕,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观众们还能浏览艺术馆中的展览区。在这里,通过图文、实物、音像等方式,具体展示了七宝皮影戏的传承谱系、流传状况、基本形态以及艺术特色,便于观众深入了解皮影戏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
“七宝皮影的特色就是色彩艳丽,打斗生动。”叶光华介绍,皮影这项非遗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分为南派和北派。其中,起源于浙江海宁的七宝皮影,距今发展已有140余年历史,于2007年6月被定为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七宝老镇辟建皮影艺术馆。与北方皮影相比,七宝皮影有着自身特点:道具上,北方皮影多使用牛皮、驴皮制作,以镂刻为主,袖管、裤管往往制成较为夸张的“喇叭口”;而七宝皮影最初使用小羊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使用塑料,以画为主,颜色鲜艳,从人物的头饰、服装和颜色特点上还能区分人物善恶,服装风格更贴近生活装。北方皮影一般靠双手、胸口操作三个操纵杆,七宝皮影一手一个操纵杆,动作更为流动。在音乐上,由江南丝竹等演化而来的七宝皮影唱腔多达十余种,如表达伤心的哭调、倾诉爱意的鸳鸯调等。
节后就将迎来新学期,叶光华这几天已经开始“精挑细选”新学期的“任务”:周一的文来实验学校课程,周三、周四的明强小学课程,周日皮影艺术馆“雷打不动”的演出。他最高兴的,是看到近年来“非遗进校园”带来的变化:学校提供的教学环境越来越专业,愿意学皮影戏的孩子越来越多。一次,还有名四年级的学生原创了一款皮影App,通过机器识别,可以控制皮影随乐“起舞”,让这项古老艺术焕发出新活力。他希望,也相信,这个龙年七宝皮影会迎来更多惊喜。
图:赵立荣等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祝越

扫码下载文汇客户端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