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报歌》中“报童”原来是她,左翼“音乐小组”成立90周年主题展开幕

仿制的古典唱机,播放着早期左翼歌曲的黑胶唱片,流淌出《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熟悉的旋律。今天,《时代强音——左翼“音乐小组”成立90周年主题展》在中共四大纪念馆数字展厅开幕,首期“红色瑰宝”藏品品鉴会启动。现场,《卖报歌》中“报童”原型的后人,分享了聂耳创作背后的故事。
90年的春天,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在上海成立。包括聂耳、安娥、任光等在内的左翼音乐家们,创作了《渔光曲》《卖报歌》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并传唱至今。左翼音乐运动作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音乐事业特别是革命歌曲创作的发展。中国左翼音乐运动开拓探索出一条大众化、民族化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道路,对中国音乐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次图文展设于一楼数字展厅,以陈彩琴所著《“音乐小组”与左翼音乐运动》一书为参考,分为“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左翼音乐小组成立”“左翼音乐运动的蓬勃发展”“左翼音乐家”四个部分。以图片史料集中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音乐运动的发展历程,突出了中国左翼音乐对中国音乐的现代化产生的重要影响和对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之路提供思考和借鉴。扫描电子展板上的二维码,即可收听《毕业歌》《抗敌歌》《开路先锋歌》《新编九一八小调》《打回老家去》等一批经典左翼歌曲,且大部分系早期版本。
此外,左翼音乐相关收藏品实物展也同步推出。展品由收藏家杨涌提供,展出了27张黑胶唱片、8张报纸等共44件实物,展现了左翼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抗战音乐对左翼音乐的继承和转化,突出了早期左翼音乐与电影的密切联系。展区从一楼走廊延伸至数字展厅。


品鉴会上,“特别嘉宾”严半之分享了聂耳创作《卖报歌》的故事。严半之的母亲杨碧君,正是歌中“报童”原型,也是《卖报歌》的首唱者。
据严半之回忆,杨碧君儿时被唤为“小毛头”,基本由其姐姐、姐夫带大。姐夫原本是裁缝,从苏州逃难到上海后,为了谋生,当掉皮大衣,凑钱摆起了报摊。摊位就在吕班路霞飞路路口(今重庆南路淮海中路路口),紧邻电车站。当时“小毛头”才八九岁,常常是候着乘客下车时,上前吆喝卖报。1933年6月的一天,“小毛头”被下车的人群撞倒,手上的报纸散乱一地。一名陌生人帮她收好报纸,还把弄脏的报纸都买走了。这人就是聂耳,他当时正要与联华影业公司的同事去萨坡赛路(今淡水路)的球场打球。这一天也成了“小毛头”命运改变的开始。
之后,聂耳常来买她的报纸,有时还帮她一起叫卖。聂耳非常同情“小毛头”的身世,决定为她创作一首歌曲,让她“唱”着卖报,提高销量。他找到好友,剧作家兼诗人安娥作词,再自己作曲,《卖报歌》就这样诞生了。1934年,聂耳创作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公演。他邀请“小毛头”上台演出,担任剧中卖报童一角。在舞台上,“小毛头”放开嗓子高唱《卖报歌》,从此这首歌更是广为传唱。
这一年,联华影业公司拍摄电影《人生》,聂耳向摄制组推荐“小毛头”,扮演童年阮玲玉,这是“小毛头”进入电影界的开始。中共地下党员张光锐很欣赏“小毛头”的演艺才华,资助她进入上海培华小学读书,“小毛头”正式有了“杨碧君”这个名字。中学毕业后,杨碧君便继续了演艺生涯,20岁不到便出演了数十部影片。成为了上世纪30年代的影视红人,还是周璇、白光等当红艺人的挚友。杨碧君1948年与画家兼作曲家严折西结婚,而严折西恰是聂耳在联华歌舞班的老师。
中共四大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值此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成立90周年之际,举办相关展览及活动,旨在缅怀左翼音乐家的艺术贡献,也希望能够引导未来的中国音乐产生更多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共振的杰出作品,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赓续红色血脉。
图:叶辰亮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祝越

扫码下载文汇客户端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