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上戏学院举行的第2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颁奖典礼上,著名沪剧演员、王派唱腔创始人王盘声在弟子、著名沪剧演员孙徐春等人的搀扶下,拄着拐杖来到台上。他接过奖状和奖杯,露出孩子般的灿烂笑容。主持人问他:“开心吗?”老先生回答:“开心的!”“为什么开心?”“得奖了!”“什么奖?”“特殊贡献奖!”这一段颇有童趣的“得奖感言”引得台下笑声连连。
“王老师,我来恭喜侬”,“愿王派代代传”,“愿老先生延年益寿代代传”,弟子们纷纷化用王派代表唱段恭贺师父获奖。
主持人打趣:“您的弟子就是两个剧场也装不下!”得奖的喜悦让老先生看上去精神状态极佳,殊不知晚年的他其实耳朵有些失聪,讲话颇为费力。在前一天的白玉兰戏剧论坛上,他坐着轮椅出席,只能由弟子、沪剧演员徐伯涛代答,坐在一旁的他则凝神倾听,不时会心一笑。在论坛结束时,他接过话筒缓缓说道:“沪剧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创新。”
“偷师小鬼”终成大家
王盘声起初学艺,并非为了艺术追求,而是“挣钱吃饱饭”。在他姐姐、著名沪剧艺术家小筱月珍的引荐下,15岁的王盘声拜在了上海滩簧名家陈秀山门下,而后又进入沪剧前辈筱文滨组建的文滨剧团。少年时期的王盘声操一口苏州方言,性格内向,人前不敢开口,为学戏吃了不少苦头,甚至被操琴的老先生预言:这个小鬼出道遥遥无期。
同行前辈不看好,反而让王盘声更加发奋,立志要在艺坛“出人头地”。王盘声学艺的年代,适逢滩簧改称申曲、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转型期。大浪淘沙,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老先生笑言自己的秘诀是“偷师”。平日里躲在侧幕后,偷偷学唱。师父也不只一位,除了“在陈秀山那里学老戏、筱文滨那里学唱腔”之外,还“偷”学当时另两位名家邵滨孙、解洪元的唱腔特色。而在学习前辈的基础上,王盘声也注意融会贯通,对唱腔、节奏加以变化。在《黄浦怒潮》中,他整合“中板”、“赋子板”、“三角板”等多种现有材料,完成一整段唱腔,开沪剧男声成套唱腔的先河。而《新李三娘》一剧中的“刘智远敲更”这一唱段,他一改筱文滨的中板速度和四四拍的节奏,使用长腔、配合四四拍的节奏来演唱。演唱虽然速度放慢了一半,但更符合人物的心情和舞台环境。
这种革新最终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数十年的舞台锤炼,终成“飘逸潇洒、软糯圆润”的王派唱腔,“十生九王”,说的就是在他之后的沪剧小生,10个里面有9个都要学王派。
毕生精力献给沪剧
熟悉王盘声的人都知道,老先生总是随身揣着一个小本子,封面上写着“沪剧就是我的生命”几个字作为自勉。本子里面记录的是多年舞台生涯中对沪剧唱腔、板式、格局等艺术问题的思考与感悟。王盘声说:“我将毕生精力都花在沪剧表演和唱腔艺术上了。”即便现在不再教学演出了,他还是会在小本子上写写画画,留待整理成书,造福后生晚辈。前天论坛进行到一半,他忽然想起本子不在身边,就嘱咐弟子徐伯涛到台下拿来后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
生活中的王盘声,“嘴里从来没有离开过沪剧”,哪怕吃饭上厕所,嘴里也一直在小声哼唱。徐伯涛说,学生弟子上门拜访王盘声,总是能听到师父家中在放沪剧。“一顿饭热了三次,与学生的唱和还没有结束。如今,虽然他腿脚不方便,疾病缠身,但还是喜欢到外面走走看看,和戏迷们在一起搞搞沪剧沙龙。”他始终关注着沪剧发展,心心念念要为青年演员整理一本沪剧唱腔表演教材,希望后生“不要拘泥于一派”。
文汇报见习记者 黄启哲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