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校园文化,是现代办学的精髓,也是立德树人的向标。
校园文化的渊源性和多样性,让文化随着历史的脚印而厚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薄发,随着育人的优化而拓展。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成为办学的主旋律。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推进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促进上海教育内涵式发展,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开展了2014年上海教育系统校园文化建设优秀项目评选活动。
可喜的是,上海市鲁迅中学以“鲁迅文化主题苑”的项目入选2014年上海教育系统校园文化建设“十佳”优秀项目,并位列人气排行榜前三。
“鲁迅文化主题苑”入选2014年上海教育系统校园文化建设“十佳”优秀项目,完全在人们意料之中。这样的殊荣,对上海市鲁迅中学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
校名的珍贵价值和想象空间,注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将校名用一位伟大者之名镌刻,就注定了她与这位伟大者的渊源。鲁迅中学的整个校园,可以说是用鲁迅的史料来架构的,鲁迅的人物、精神、文化、作品等一切有关他的传奇,在这里得到了最有宽度的呈现、最有力度的演绎,成为校园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办学结构和育人精华。
而鲁迅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以鲁迅为“背景”,以鲁迅文化为“主题”,更彰显了校园文化的教育性、独特性和地域性。
如今,校园的每一堵墙、每一条走廊、每一个橱窗,都已融入了鲁迅精神的不朽影子,在这所鲁迅文化的“大观园”里,校园文化环境由具象符号和想象符号组成,共同构成了校园内的鲁迅文化符号。
鲁迅中学内的鲁迅文化符号,既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鲁迅文化特色课程的生动演绎,更是学校文脉的内核标志。
可以说,在鲁迅中学,鲁迅是随时可乐见、随地可触摸,随心可感知的。
这是一座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的“文化富矿”。
与鲁迅先生常驻相伴校园文化的环境具象
在上海,要看鲁迅,除了鲁迅纪念馆外,鲁迅中学可以说是“后花园”。在这里,鲁迅的雕塑成为最富有特征的文化景观,经过整理和重修,显得更为逼真和动人。
校园雕像“静态”的鲁迅
“鲁迅雕塑”——校园主题文化内核雕像。学校门口校名旁的鲁迅侧面头像,勾勒了学校与鲁迅的缘原,形象而直率,一目了然;
“鲁迅是谁”——鲁迅一生中的重要时刻大型浮雕,展现鲁迅一生的时空转换之情景,犹如图画历史,一睹风采;
民族脊梁——校园主题精神象征雕像,圆雕通过丰富的画面,展现鲁迅的不懈追求;
“启”——鲁迅启蒙成长雕像,充满情趣;
“伴”——鲁迅儿时的玩伴雕像,形象可亲;
“抱诚守真”——石刻校训,含意深邃,耐人寻味;“首在立人”——专门石刻,彰显办学精粹。
校园走廊“流动”的鲁迅
鲁迅中学的走廊,充满了鲁迅文化的气息。学校二楼挂出15块有关鲁迅文学成就的板块,这是学校墙廊文化符号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的鲁迅”、“社会的鲁迅”、“哲学的鲁迅”和“文学的鲁迅”,呈现鲁迅的多杰出,表现体验鲁迅的多样性。学校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园环境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强大教育功能,将鲁迅的精神、人格、文风、作品渗透于环境和课程各个环节,开展美育、修身、爱国主义教育,探索鲁迅文化与当代教育的契合点,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滋生真正的人格品位、敦厚雅量,甚至是生命的幸福。
许多学生走在充满鲁迅文化的走廊上,边走边看,边走边寻思,仿佛回到了鲁迅当年的岁月,感受着鲁迅文化的熏陶。
与鲁迅精神常在相融校园文化的内涵底蕴
鲁迅,成为鲁迅中学文化建设的“主体”,而校园环境建设则是鲁迅的文化符号的精华。
就在这种鲁迅文化的环境具象中,学校的办学思想与鲁迅精神实现了最大程度地融合。
鲁迅文化符号,集中体现了学校“首在立人”的办学理念,“抱诚守真,首在立人;规范选择,特色发展”的办学策略以及“爱(爱沐万象)、诚(诚实守信)、进(进德修业)、韧(韧发悠远)”的立人核心标准和“研究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立人途径。
感言 这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曹圣龙
“鲁迅文化主题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线,这次入选上海教育系统校园文化建设优秀项目,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将鲁迅文化作为学校的旗帜,不仅因为我们学校与鲁迅生活的地域有着相近感,更因为我们对民族脊梁的思想与精神有着学习欲。鲁迅的思想和精神财富,足以让我们享用一生,而在校园再现鲁迅的风貌,足以让我们天天沉浸于伟人的教诲氛围中。
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背景。将鲁迅文化符号用具象予以展现,用形象予以揭示,使校园环境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使命感,这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作者为上海市鲁迅中学校长)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