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头:从吊瓜到高山生态稻
岱头,是松阳县叶村乡的一个山区村,村庄在海拔820米的高山上,距松阳县城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赶赴岱头时正下着蒙蒙细雨,盘山公路一片云雾萦绕。“已经连下了一个多月的雨了,高山就是多雨雾。”岱头村书记叶周富看到记者迎面说道。
岱头有400多户村民,其中三分之二常年外出,村庄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收入低,是远近闻名的低收入村。叶周富原是浙江省松阳县叶村乡政府招聘干部,因痛心于家乡发展较慢的现状,2008年3月毅然回村任村党支部书记。
“习总书记有中国梦,我也有我的岱头梦。”叶周富笑着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岱头村民一直有种植吊瓜的传统,吊瓜曾经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14年初,“五水共治”在松阳县全面铺开,因为吊瓜采收时瓜皮腐烂会产生较重的水体污染,岱头又位于东坞水库上游,这让吊瓜种植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回忆起当时的农业转型困境,叶周富还记忆犹新:“吊瓜当时是老百姓的主要收益来源,不种吊瓜了,怎么解决老百姓的收益问题?当时我就跑到了县政府跟领导沟通,为了保护水源地,这个吊瓜早晚不能种,到时候我们村应该怎么办?”
去县里找完领导回到岱头,叶周富自己找了半亩地,开始试验起高山水稻。浙江省农科院为他送来了高山水稻的种子,半亩地第一年的产量就达到了五六百斤。叶周富说:“这证明在我们这里是可以种高山水稻的,但是高山水稻有它的特殊性,只能种一季。”
去年,松阳县政府出台政策,要求淘汰吊瓜产业。在相邻的其他村犹豫不决的时候,叶周富带领村民拆除150多亩吊瓜棚,全部改种高山水稻。
之后,叶周富还牵头成立“玉穗水稻专业合作社”,实行统防统治。种植出来的岱头大米经国家农业部鉴定为优质一等米,售价每斤达到20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五成以上。该合作社也是浙江省农科院新品种、新技术的对接试验基地,省农科院的高山生态水稻种植技术在2015年被评为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年六月,为了实现县里提倡的“生态农业”,叶周富还在田里养起了鱼。“我们生产的是生态米,要避免使用农药,我们在田里养鱼也证明了我们的全自然生态化种植,因为一旦田里用了农药,鱼就死了。鱼吃田里的虫子,一方面让水稻更好生长,另一方面,鱼也可以拿到市场上售卖,增加村民收入。”叶周富对记者说。
岱头不仅是高山水稻种植区,还是香榧的种植区。从2009年开始,叶周富带头种下70亩香榧,又发动全村百姓利用田间地头种下了1200亩香榧,人均达到3亩多。为确保成活率,他不厌其烦地实行“逐年逐户逐棵评估”,对种植好的村民,在上级补助的条件下村里再配套补贴,极大激发村民种植积极性。如今,部分香榧已经投产,去年香榧干果售价达到每斤160元,被称为岱头的“绿色银行”。
除了发展生态农业,叶周富还通过挖掘迎神民俗文化,依托传统村落与生态水稻的结合,先后举办插秧节、开镰节、祈福活动等节庆活动,吸引数万游客到这个小山村赏景游玩,带动了乡村民宿、农家乐的发展。
然而,叶周富向记者坦言,岱头的生态米销路还没有完全打开:“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在想这个问题,怎么让外面知道我们有这样的纯天然高品质的农产品,我们也在用互联网思维销售,比如淘宝网,但是没来过岱头的人怎么能知道我们的米好?”
说罢,叶周富拿来一袋已经包装加工好的米,告诉记者它们的“由来”:“收割后的100斤米最后能装到袋子里的也就52斤左右,我们要把稻米的壳、碎的米都要去掉。你看这个袋子里的米,都是一粒粒完整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