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授“掐架”
【事件回顾】
王牧和闻海虎,都是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且双双上了2013年中科院院士候选人的榜单。今年10月21日,王牧在科学网发表博客称,今夏他的课题组发现以闻海虎教授为通讯作者、发表于NatureCommun《自然通讯》刊物上的一篇论文涉嫌造假,并已于9月15日向中科院数理学部发出实名举报。
王牧在文中称,去年8月,闻海虎来寻求合作,王牧课题组的一名高级工程师和两名研究生帮闻海虎进行实验测量。今年7月,王牧读到闻海虎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论文的消息,论文将这名高级工程师和两名研究生同列为作者。但王牧称,其课题组三人均表示从未参与过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和图片制作,甚至在投稿前没有看过稿件。所以,王牧指控这篇论文涉嫌造假,如伪造化学成分测量数据,“肢解、变造数据”,以及编造数据间的关联等。
据王牧博客的内容,7月5日,《自然通讯》编辑部已收到其课题组成员撤销署名的请求。而他的实名举报信发出后,10月13日,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进行调查,10月14日中科院进行独立调查。10月16日,王牧向几位推荐人发了关于退出院士增选的信件。
王牧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科学道德的底线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触碰。”
针对王牧的举报,闻海虎10月22日在自己博客上作了回应,否认造假。闻海虎认为,王牧故意使用大量错误数据,造成假象和错觉,从而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但闻海虎承认自己在投稿过程中没有通知到每位作者,称自己与两名学生之间没有直接交流,因此在投稿中用了两个错误地址。
12月19日,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南大这两位掐架教授均落选。
2 师徒翻脸
【事件回顾】
今年11月中旬,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的实名举报其导师、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我帮他申请上了院士,他却抛弃了我。”王宇澄愤而举报导师的原因,乃是因为他觉得导师过河拆桥,而举报的内容主要涉及王正敏学历造假、学术抄袭、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
1999年,31岁的王宇澄离开南京鼓楼医院耳科,考取王正敏的研究生。2003年,王宇澄被聘为王正敏的秘书。这期间,王正敏开始写他的第三本专著《耳显微外科学》,这本书出版于2005年院士增选之前。王宇澄负责校对,承担图片编辑工作。
除了帮导师出版专著,王宇澄最紧要的工作就是帮导师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宇澄说,推荐王正敏的院士有7位,中途因有院士过世,推荐人不足,王宇澄有亲属在中科院工作,就帮助联系了两名院士推荐人。
但王宇澄称,王正敏在当选院士后对自己多方为难,导致他在医院难以立足。2006年春节过后,“他主动找到我谈话,说外面有人说我们搞小集团,以后让我不要到他这里来了。”按照王宇澄的说法,“我2006年本就应该提副教
授,当时三个人参评,我的条件最好。”但等到第二年他才评上,之后有人提醒他,之所以没有第一年评上,就是因为他的导师王正敏不支持。之后,王宇澄接连遭遇挫折,他未能进入科室的耳科组,提职称也被要求“礼让”,因此感到自己工作全无希望。2012年1月12日,王宇澄带着他搜集的“证据”去见导师,希望王正敏不再为难他。“谈完之后,我就被赶去门诊了。”
一对师徒由此反目。王宇澄开始大规模地在网上披露自己导师的学术造假的信息。
王宇澄指控王正敏的材料里,最主要的指控,是关于著作抄袭。被抄袭者是王正敏的导师UgoFisch教授。王正敏的第一本专著《耳显微外科》出版于1989年。这本专著中,有一百多幅关于如何实施耳部手术的手绘图,和UgoFisch的两本专著《Tympanoplasty and Stapedectomy:AManual of Technology(鼓室成形术和镫管切除术:技术手册)》和《Microsurgery of the Skull Base(颅底显微手术)》中的图片相同。但《耳显微外科》一书中,并未注明图片来源,参考文献里也未提及这两本书。
早在2012年初,王宇澄已向校方提交过举报材料,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随即启动调查工作,并于今年8月形成调查报告,同时上报中科院。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在处理意见中认为,王正敏须就编写专著中存在的学术不规范行为向原作者作出书面道歉,以及就院士申报论文材料中的不实事求是做法向中国科学院作出说明。
3 校长任命风波
【事件回顾】
从重庆大学校长调任浙江大学任校长,一次正常的人事调动却在今年演变为一场校长任命风波,把林建华推至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今年3月12日,浙大原校长杨卫调任第七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浙大校长一职自此空缺。新校长何时到位自然成了和浙大相关的各方人士关注的问题,其中就包括远在法国的浙大校友会会长王晓杰。
5月底,浙大新任校长人选已定的消息从多个渠道传出,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将接任。
6月21日,王晓杰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浙大人应当把握自己的命运》的博客,文章开篇即表示,关心浙大的各界社会人士都翘首以待,期盼有一位学术地位高、社会影响力大、年富力强的人士担任新一任浙大校长。
这个由他起草的稿子征求大家意见并修改后形成了最终版的《浙江大学全球各地校友会负责人联合声明》。随后,一个名为“海外求是鹰”的微博账号发布了直指林建华的公开信《反对林建华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并附上此前由浙大各地校友会负责人发布的《联合声明》。一场校友反对新任校长人选的风波很快引爆。
有分析认为,浙大校友会反对林建华出任校长的理由,主要是因为他没有院士的头衔。而正是这一条,引发了包括网友在内的诸多争议。
王晓杰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校友会最初确实提出未来的校长一定要是院士,但遭到其他人反对,大家讨论后认为,浙大需要一个学术造诣高的人,最终在《联合声明》里的表述是,“拥有国家级院士头衔,或是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声望。”
《联合声明》发表时,林建华还在重庆大学校长任上。今年6月26日,在浙江大学中层干部扩大会议上,这位刚从重庆大学卸职的浙大新任校长做了十余分钟的就职发言,但对于网络上的争议并没作出回应。
针对校长任命风波,有媒体在采访浙大教师时了解到,林建华并不是浙大校长人选风波的第一个主角。“杨卫卸任后,宋永华(浙大常务副校长)担任校长的呼声很高,却突然遭遇不少教师的联名杯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永华的国籍问题,从而致使浙大校长难产。”还有人表示,此次抵制风波深层次的原因是反对行政任命制度。正是这种制度,妨碍了中国产生世界一流的大学。
4 “2300万”跑院士
【事件回顾】
今年9月,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向企业巨额索贿2300万元用于参评院士的消息,引发公众哗然。张曙光自2007年开始申报院士,终以一票之差落选。
张曙光涉嫌受贿案今年9月10日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在庭审中,张曙光称,他先后3次向今创集团总裁戈建鸣索取钱款共计人民币800万元、两次收受武汉正远铁路电气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建新共计1000万元、收受北京博得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丙玉钱款人民币500万元,均与参评院士“需要花钱”有关。
在庭审中,张曙光回忆:2006年他为参评院士做准备,戈建鸣得知后主动找到他,表示需要用钱、用多少就跟他说。张曙光回答“200万元差不多”。大约
2006年底2007年初,戈建鸣第一次给张曙光拿来了200万元。
当公诉人问道:“这笔钱是用来参评院士的吗?”,张曙光明确回答“是”。
根据张曙光供述,2007年参评因少了7票落选,他多次和戈建鸣电话沟通参评院士一事,主要商量“如何花点钱”促成此事。此后,戈两次从常州开车到北京京都信苑饭店,每次将300万的现金用纸箱装好后交给张,用于张曙光参评院士开销。
王建新则在接受调查时回忆称,“2008年7、8月,张曙光找我去他办公室,当时他正在准备第二次申请院士,需要组织科研成果,让院士们了解他的成果,还要打点评审,需要一些费用。”王建新立即表示可以“赞助一部分”,还表示自己了解到武汉大学引进一个院士需要安家费、科研经费等500万元,于是按照这个标准第一次给张曙光送去500万。
2009年3、4月,张曙光的初评挺顺利,在他的办公室,王建新表示“评上了还得感谢评审”,自己可以再赞助。王建新说,2009年,张曙光第二次以1票之差落选,很沮丧。王建新则表示,即使落选了,也得感谢评审,当年11月份,他又给了张曙光500万。
当公诉人问及张曙光为何收受北京博得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丙玉钱款人民币500万元时,他同样表示“当时正是第二次申请院士,需要花钱。”
公开资料显示,在中科院2007年院士增选中,技术科学部45人的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张曙光在列。而在2009年中科院院士增选中,技术科学部的27人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张曙光再次位列其中。两次参评专业都是“铁道车辆”。
5 “海归”院士
【事件回顾】
阅读今年新一轮两院院士增选名单,悉心人士注意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成功当选。而和施一公名字时常连在一起、曾和他共同撰文抨击中国学术界“潜规则”的知名海归饶毅,自然成了学术界的“牵挂”。
犹记得2011年,从美国归来的饶毅和施一公双双落选中科院院士,这一事件曾引发学界高度关注,饶毅在上一届院士增选时就已宣布退出,“永不参选中科院院士”。
早在今年12月中科院院士名单公布前,施一公入选美国“双料院士”事件,很快成为一场关于启动国内院士制度改革的舆论导火索。
今年美国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施一公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4月25日公布的名单上,施一公还入选了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
不少学界人士认为,施一公落选上一轮中科院院士,却成为美国的“双料院士”,这恰说明我们的院士评选有需要反思的地方。比如,盛行论资排辈,只注重对国家现有贡献而忽视对“潜力股”及学术水平的“加分”,这样的观念再不改变,那么中国年轻科学家“墙内开花墙外香”,甚至流失到国外的现象会继续上演。
另一方面,今年9月3日,北京大学正式宣布饶毅卸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消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吴虹教授接棒出任新院长。
对于卸任,饶毅称并无特别遗憾,今后,他将继续在北大当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