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地走在备战自主招生和学业考的学生身旁,不论是否学业考引入自主招生,只想苦口婆心劝说忙于参与各种培训的高中生们——功在平时。
胡小群
复旦等高校的自招笔试和面试终于尘埃落定,而华约面试也在即。忙碌的孩子们很快就会进入等待结果的焦虑期。想起这学期以来常常空荡荡的教室,想起许多要求请假去培训班参加模拟面试或在家备战的家长的电话,再想到三大联盟面试前不断重现的这些场景,我的心里实在不是滋味——自主招生不仅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也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有多少人是自招的受惠者,又有多少人是陪考的呢?
2004年,我也曾是复旦大学一本线录取的“受惠者”。某天,学校突然通知复旦有个笔试,表现出色者可以得到录取优惠。完全不知道考试内容的我们无从准备,只凭实力“裸考”。记得当时考了数、理、化、英,难度都很大。几周之后,得到复旦的通知:高考成绩只需一本线就可进入复旦。但说实话,获得资格的同学虽都有些意外,却不怎么兴奋。因为当时能拿到复旦一本线录取资格的学生都具备冲击清华北大的实力,高考进复旦并不难。这场考试也没有对我们的复习计划或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差生逆袭的例子鼓励了 学生参加培训机构的热情
如今,随着名校在高考中招生名额的减少,对没有校长直荐机会的学生来说,自主招生考试几乎是进入复旦、交大的唯一通道。大学的统计表明:通过自主招生被录取的学生大学期间表现更为出色;高中的统计也表明: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高中的佼佼者。这足以说明自主招生选拔的准确性。但毫无疑问,每年总有一两个在高中一直表现平平却通过自主招生入学的例子,这些“逆袭”的例子成为学生们最口口相传的事。
于是,无数个中学时代并没有积累多少知识的学生眼看高考无望,自然把千分考、华约联考和各种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当成了最后一次“买彩票中大奖”的机会。相对于华约理科考题对大多数学生难以企及的高难度,复旦的千分考成为更多基础较差同学博彩的首选。
千分考具有极好的设计初衷,试图传递基础教育完整性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千分考也做到了很好地避免应试教育培训:没有复习大纲、没有考试范围、不公布往年真题,甚至交融部分学科的考题。学生越难针对性地准备,考分就更反映真实实力。可惜的是,复旦千算万算却漏算了一条:越难准备的考试,培训机构就越容易忽悠学生;越没有真实实力的学生,就越会把所有的宝压在这一张彩票上,这张昂贵彩票的卖方自然是各家培训机构。
学业考引入自主招生 培训机构业务“转型”
一方面是往年偶有的学长学姐逆袭的例子取代实力成为部分学生信心的来源;另一方面是培训机构精妙的营销。高三以来,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家长)已经呈现一种“入魔”的状态。我亲眼见到许多自己班里的学生整天拿着各种千分考复习资料,置高考学科于不顾。成绩一落千丈,却一边告诉我自己在培训机构“千分考”的模考成绩越来越好,对进入复旦越来越有信心。许多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往往无能为力。只能侧面提醒,却也不敢打击学生满满的斗志和膨胀的信心。
其中一个学生在千分考成绩揭晓后,对我哭诉:“今年的考试有一些意外,数学并不难,可是我却听从了培训机构的建议,先放弃数学做副科,最后完全来不及。”这个孩子,进入高三时至少有班级中游的实力,现在却已经徘徊在了一本线的边缘。
值得深思的是,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而且,在高中学业能力越差的学生中越为普遍。通过自主招生,名校将没有自主招生时代只拼高考也能考入的学生收入囊中,却也使得无数不理性的孩子作为分母陪葬。以某所全市最好的高中为例,每年文科班近100人中能通过千分考笔试的不过两三人而已,但就是这寥寥之数却也拉上了至少五六十人连续几月一心备考。准备自招甚至成为学生不认真听课和不做作业的最“正当”理由。寒假家访时,学生无一例外地置学校系统性作业于不顾,每次重要的自主招生考前一周,甚至一半以上的学生请假不来学校。他们付出的代价不仅是金钱与时间,还有心理打击以及不可避免的高考成绩的下滑。
前些日子,刚听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作为自主招生的重要参考依据的信息时,担心学生承担更多考试压力的我上网查询信息,竟已经看到敏感的培训机构声称要马上进行业务转型。心痛之余,只能再苦口婆心地提醒学生和家长:临时抱佛脚通常只会更乱了分寸,一贯地注重综合及创新能力的养成才是正道。相对于心智发育尚不够成熟的学生,家长一定要保持理智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