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想之下,近年来走红的多是定位精准、形象明确的明星,即拥有固定人设的明星。明星的人设是如此精准和深入人心,我们难以接受一个定型为喜剧演员的明星去扮演英雄人物,也难以认同一个如邻家大叔般唠叨温暖的明星去演绎寡言的神秘男子。
在此情况下,明星人设的崩溃就成了高悬在明星头顶的达摩克利司之剑。不仅如前文所述对明星的角色拓展产生了限制,更在于虚拟的明星人设与真实的明星本人之间可能存在的罅隙与矛盾,毕竟,永远扮演一个完美的虚拟形象实在是件太难完成的任务。而新媒介时代将明星的一举一动都推送到了受众面前,一旦发现反差,势必引起争议。
当代粉丝对明星的态度既深情又薄情。粉丝本来瞩目的就是媒介环境中的明星,也切实参与到了明星人设的建构过程中,而明星人设一经崩溃,即意味着粉丝苦心经营的完美人设被破坏了,于是立马“粉”转“黑”,生动演绎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关系问题。更何况粉丝自身的口味在不断成长和变化,一个固态的“人设”纵然再完备,也难以满足粉丝动态的喜好变迁。放眼明星制、类型化最为成功的好莱坞,就算是人人都爱的“赫敏”艾玛·沃特森、“完美”的安妮·海瑟薇都曾因人设的局限而备受粉丝的苛责与抨击。
即便如此,明星人设依然是娱乐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它的短期性、过程性突显了明星的消费意义,将明星打造成了可以嵌入、可供替代、可咨消费的产品,这也意味着娱乐产业的成熟。但在内心深处,我们仍然会对那些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心存敬意,也会对年轻的面庞心怀期待,期待他们能无需人设、闪亮登场,也期待他们能突破人设、化茧成蝶,毕竟,技高一筹才是最为成功的人设。
(作者为文学博士、文化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