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
上周六,笔者去土山湾博物馆参观,这家博物馆位于徐汇区蒲汇塘路近漕溪北路,展厅面积九百多平方米,展品近四百件。博物馆有多个展厅,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土山湾印书馆展厅。
打开民国时期的上海地图,读者能看到一个地名:“土山湾”。土山湾原位于上海徐家汇南部,当时占地面积约八十亩,《徐家汇记略》记载:“土山湾者,清肇嘉浜时,堆泥成埠,积在湾处,因以得名。”19世纪中期中国门户洞开,西方天主教传教士登陆中国,1864年,这处因淤泥堆积形成的土山墩被“削为平地”,成立了土山湾孤儿院--今天的土山湾博物馆便位于土山湾孤儿院旧址。
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中期,以土山湾孤儿院为核心创办了土山湾工艺院,开办了印书馆。该馆从1867年设立印刷所起,至1958年公私合营时属徐汇区大华中心厂领导,后随中心厂并入上海中华印刷厂,前后持续了九十多年。20世纪30年代,创下了印刷品总数达53万种的记录。
土山湾印书馆出版的为数众多的出版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汉学研究成果是《汉学论丛》,这套丛刊总数达七十辑,内容涉及宗教、道德、文学、艺术、历史和地理等。其中《中国文学课程》《中国官话指南》等五种获法国儒莲汉学奖。《法文中国坤舆详略志》《长江上游地图》获巴黎地理学奖和科学学术奖。
上海人大都从新闻里听到过这样一句话“自187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上海最……”这里所说的1874年的气象记录,便是出自土山湾印书馆出版的《徐家汇天文台》丛书。这套丛书有期刊式的《徐家汇天文台磁学与气象学月报》和《中国佘山天文年鉴》,也有中国最早的地震学著作《中国地震目录》。上海图书馆可以找到的这套丛书最早的年份是1873年。这是土山湾印书馆出版的与普通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自然科学著作。
土山湾印书馆还出版了不少中国本土方言的调查研究之作。1883年至1950年,先后出版了36种高质量的研究上海方言的著述。如用接近法语语音的字母记录了天主教系统的上海方言的音系《松江方言练习课本》和《法华上海方言松江方言词典》。该类书籍还有《上海方言语法》和《上海方言课本》,前者全面阐述上海话语法,后者系统记录上海话在开埠以后出现的大量社会生活的新名词。这些高质量的上海方言著作,系统记录了近代上海话迅速变化的真实面貌,为后人研究上海方言史留下了珍贵史料。
印书馆展厅展示有珂罗版机、石印机等。当年,西方的诸多新式印刷技术,最早是由土山湾引进到中国的。在展厅拐角处放置的是一台珂罗版机。作为一种照相平版印刷工艺,由德国工艺师在1869年发明。1875年,土山湾印书馆率先引进这种珂罗版技术。
走过珂罗机,可看到右手边的玻璃展柜中放置的是一台照相制版机,这是按历史资料仿制的。展厅中还陈列着当年使用过的石印机和石印板。1876年,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开设“点石斋印书局”,曾聘请土山湾印书馆的邱子昂为石印技师,并购进手摇石印机,印刷《康熙字典》等书籍,获得巨额利润。土山湾印书馆是当时天主教江南代牧区以及后来江南传教区的唯一西文印刷机构,与另外四家近代上海主要西书印书馆齐名,这四家印书馆是:墨海书馆、美华书馆、英商别发书庄和商务印书馆。
无论是从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上来看,还是从印刷技术方面来说,土山湾印书馆在中国近代印刷业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史式徽在其著作《中国概况》中的一段话便是印证--他在书中写道:“土山湾印书馆远东闻名……(它出版的)所有的书铺就了一条黄皮肤的人们与其他肤色的人们之间的道路。”
那天,我在土山湾博物馆逗留多时,发现半天时间里,参观者仅有二十余人。与上海其他一些博物馆相比,这里显得冷清许多。也许是因为人们对这家2010年6月才开放的博物馆了解太少的缘故吧?希望对土山湾有研究的学者多多介绍这里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