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加梯征询通知,静安区临汾路300弄“边角落”幢楼的居民们多少有点惊讶。
原来,这幢楼本身在社区内位置较偏僻安静,且一楼住着一位大家都不忍惊扰的王阿姨。她平时较少参与社区活动,又大病初愈,现在楼栋提出加梯,太难开口了……不料,居民区书记上门陈情,王阿姨二话没说,爽快地答应了。
这栋各项先天条件并不出色的楼栋,涉及加梯却出奇顺利——是大数据将它推到了众人面前,也创造了奇迹。
同样,在大数据助力下,就在今年8月,临汾路街道一口气签下14台加梯意向书,创下月度新高。今年迄今的加梯签约数,已超过了过去两年的总和。而细细分析,关乎加梯的算法里,有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关联性——家庭医生签约率,从某个角度,直接影响着加梯的成功率。
临汾路街道依托城运中心“民情日志·数字驾驶舱”算法分析工具,以上百个成功加梯案例、十余条楼栋居民结构标签为数据底座,分析享受公共服务情况、公共事务支持度、老龄化等7个关键性指标,精准刻画出加梯楼栋的成功画像与“密码”。
加梯画像为社区基层干部免去“海投”征询之困,大家把更多时间精力花在最有可能成功的地方。追求规模速度的同时,加梯服务更“走心”了,示范效应与溢出效应也日渐显现。
一楼居民送来锦旗,加梯也“跟风”
汾西路261弄党总支书记施菊丽藏有一面舍不得拿出来的锦旗,她强调:“这不是一面普通的锦旗,这是一楼住户送的锦旗。”
彼时,该楼栋加梯进度由于一楼住户不同意一度陷入停滞,“即使是符合画像的有可能成功楼栋,也有一定的失败几率”,就在大家灰心之际,“数字驾驶舱”接驳的智能水表向居委会发来自动预警,显示该户88岁独居老太超过24小时未用水。施菊丽连忙致电家属询问,得知老人在女儿家小住才放下心。
正是这则电话,开启了沟通的“钥匙”。施菊丽连忙向老太介绍同步施工的美丽家园计划,针对这位独居老人热衷与邻里闲聊的爱好,表示将把一楼修葺干净,让老人们有社交空间。
“群众工作关键还是要做得有感情”,老太点头首肯后,居委会干部们并没有中断对她的关心,电梯装好后,还为老人联系更换了防盗门窗。
今年春节后,老太带上老姐妹,捧着锦旗来到居委会,还向朋友推荐加梯。
示范效应发生在眼前,“加梯画像”更有说服力了。为何“家庭医生签约率”能影响老房加梯成功率?临汾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黛静分析认为,一幢楼参与享受社区公共服务的居民越多,就说明他们对自身健康更关注,对公共服务更了解,也更有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
她说,过去“海投”时期,往往要居委会主任或居民区书记亲自出马,居民才听得进去,但即使是这样效果也不如人意,“磨破了嘴皮子,说得天花乱坠,都抵不上一台真实运行起来的电梯”。
大数据回应所需,也成为“情感蓄水池”
前段时间,施菊丽接到一则“数字驾驶舱”派单,阳曲小区一幢楼高度符合加梯画像。她心里曾犯嘀咕,是不是搞错了?
和施菊丽一样没底的,还有楼栋其他居民。要知道,一楼某家住户是位生过重病的老人,平时深居简出,几乎不参加社区活动。现在要她同意,有可能么?
结果好于所有人预想。阿姨说自己生病时,刚在社区做好大病医保登记,后脚社区干部就上门慰问了。“太感动了,一直不知道怎么谢谢你们”,如今,她用自己的赞同来表达谢意。
“数字驾驶舱”启用后,不同条线数据联通碰撞,勾勒出社区居民丰满立体的形象,助推社区各项工作有的放矢,精准回应急难愁盼,从而释放出助推社区治理的巨大效能。
在施菊丽看来,有了“数字驾驶舱”精准算法支撑,既能帮助社区干部找到“沉默的少数”,也能成为社区干部和居民感情的“蓄水池”,“做群众工作不奢求立马见效,接受过社区服务的居民总能成为社区工作的支持者”。
与此同时,“数字驾驶舱”的后端,陈黛静正在和工程师“提需求”——要定期更新成功加梯案例数据,扩大适合加梯楼栋范围;要为一楼住户单独画像,体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
这些收集自基层最鲜活的呼声,也倒逼“数字驾驶舱”更新迭代。陈黛静透露,考虑到街道内独居老人和纯老户比例,一套电梯智能识别系统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在不久的将来,街道内电梯不光能识别电动自行车,防止发生火灾意外,还能识别老人摔跤晕倒并预警,关键时刻发挥救命作用。
作者:周辰
编辑:金久超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