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割机正在清除滩涂湿地上的互花米草。(绿建公司供图)
■本报记者 史博臻
在申城的绿化版图上,上海建工园林集团不知铺种过多少树木、播撒过多少繁花,现在却要对一种植物“赶尽杀绝”。乍听起来,这多少有些“荒唐”。但这一次,他们就是要让“反客为主”的互花米草从崇明东滩的茫茫滩涂上消失。
绵软的滩涂湿地,滚过的刈割机发出阵阵轰鸣。不一会儿,大捧大捧的互花米草呈伏地投降状。宋路奇仰起头,透过面纱凝望这片互花米草,就这样一点一点减少。刈割机一圈下来,他的汗衫像被水浇过似的,后脊背上竟然蒸腾起丝丝热气。出梅第一天的午后,烈日暴晒,远处近处的鸟儿和虫子也都静默无声,仿佛只听见自己的汗珠有节奏地滴落到水面上。慢慢地,一层轻薄的水雾浮动起来,白濛濛一片。
可谁知道这“仙境”背后的陷阱? 就说蚊子吧,不仅个头大,而且凶猛得很,人被叮咬之后,手指立刻变成圆溜溜的红竖椒,火辣辣的难受。就在这里,作为生态修复师的宋路奇和同事们正在探寻互花米草的生态控制方法,这可是一项国际公认的“困难又昂贵的事业”。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依托科技手段,如今已完成的3300亩滩涂上,互花米草不见踪影,之后将在此基础上种植海三棱藨草——鸟儿最偏爱的食物。
两种草的斗争,在盛夏时节更是火热,有你没我。宋路奇他们明白,这是关于承诺的故事,鸟儿归来的承诺。生态修复师在一线,寻回属于鸟儿的“伊甸园”。
明年2月,他们所承担的1.35万亩修复工程将全面完成。
制伏“洋草”挺费神
都说外来和尚会念经,互花米草在美国仅长到三四十厘米,可到了崇明,却蹿得比人还高,挤占了本土海三棱藨草的生长空间,最严重时,互花米草在保护区内的分布面积蔓延至20平方公里。
根除互花米草绝非易事。园林集团绿建公司项目部经理宋路奇告诉记者,研究人员试过围堤、刈割、火烧、施化学除草剂、晒地、水淹、移栽芦苇等各种方法,但根除方案却始终不肯露面。“苍天不负有心人”,反复试验后,他们终于摸索出一套既符合湿地保护要求,又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即先将互花米草群落用围堰拦起来,割掉地上部分、淹死水下部分,经过充分曝晒之后,种上一定密度的本土植物,再调节这块地的盐度和水位,最终将其修复为适宜各种鸟类栖息的滩涂湿地。
在现场,记者看到,那片茫茫水面,看似普通,实则是淹闷互花米草的“战场”。两台履带刈割机在泥泞中穿梭,让每一株草都留有刀割的伤口。先杀杀它的锐气,然后放水漫到80厘米,闷个半年时间,这种草就会被彻底闷死。尽管还会有少量反弹,但已可确保剿灭,为种植海三棱藨草留出一方空间。
不能拿一虾一蟹
鲢鱼、中国花鲈、泥螺、老毛蟹……看到这些名字,是否有一种走入水产市场的错觉? 生态修复师可要天天经受这样的“诱惑”。当互花米草被闷死后,他们要将滩涂上的水抽干,再对土地进行深翻细耕,种植海三棱藨草……抽水后,一些水底生物浮出水面,是不是就可以把它们变成“盘中餐”了? 宋路奇赶紧打断浮想联翩的记者,有板有眼地说:“项目部和保护区相关部门有协议在先,任何人不能拿这里的一虾一蟹,而且还要为这些生物搬家,小心翼翼地放入临近水中,给它们生路。”
生态修复师的最重要工作,还包括把鸟儿引来,所需要的环境就是大片的海三棱藨草。海三棱藨草是一种自然生长的植物,还从未有过人工培育的经验,本项目也算是在国内开创了人工种植海三棱藨草的先河。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做试验。宋路奇他们趁着项目时间宽裕,先做一块试验田,通过和复旦大学教授一同研究,制定出试验计划,并从杭州湾取来种球进行对比试验。最终,海三棱藨草的种植试验收效显著,成活率达到95%以上。
水稻为何只种不收
在项目区内,记者还发现一件怪事儿———水稻收割季节,种植户们理应为水稻收晒而忙碌,但在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00亩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有机水稻却无人问津,这是为何?
原来,湿地种植水稻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收获,而是东滩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的一项试验内容。每年10月,来东滩越冬的“客人”准时驾到,水稻田是雁鸭类动物喜爱的活动区域,稻米也是它们的食物之一。这600亩水稻就是为大批迁徙过境的鸻鹬类和越冬的雁鸭类准备的“冬粮”。在它们从西伯利亚到澳大利亚的长途飞行路线上,崇明东滩是一处最重要的补给站。尽管任其自由生长,但由小动物庇护,这里的水稻既无病又无灾。
生态修复师深知,他们所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项目的最终使命———优化鸟类栖息地,增加东滩的鸟类物种及种群数量。他们又提出增加漫滩和生境岛屿的构想,通过沟通、截断、缓坡、控草,凌乱且高低不平的取沙坑被修缮一新,成为鸟儿新的居所。生境岛屿采用自然土质岸坡,呈现鱼骨形、鹅掌形和圆形图案,生动活泼,从鸟的视角俯瞰湿地景观,吸引更多候鸟前来休憩繁衍。生境岛周围环绕随塘河,与游客一河相隔,确保栖息地不受打扰,有利于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
相关链接
崇明东滩生态湿地修复项目
崇明东滩,长江、东海交汇处的这块年轻湿地,占到全球湿地面积的10%。长江巨大水体从上游裹挟着大约5亿吨泥沙而来,一半留在了入海口,因此,东滩正以每年100至150米的速度向东海延展。东滩湿地作为一个新陈代谢旺盛的生态系统,为水产、滩涂植物、底栖生物、湿地鸟类提供栖息地。
但互花米草对这一切的平衡运转却是个威胁。作为一个生命力旺盛的物种,30年多前,原产美国的互花米草被引进到中国。当时,没有人预料到它会对东滩如此适应,后来竟无法控制其蔓延,以至于改变了这个生态系统原有的秩序。当地人发现,互花米草排挤芦苇等本土生物,又因其根部特别茂密,鸟儿很难进入觅食,同时它生长的地方底栖动物也非常少。在我国,被互花米草“入侵”的不仅崇明东滩一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和山东等省的沿海地区也纷纷“告危”。
上海从2006年开始论证实施“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又称“崇明东滩生态湿地修复项目”。2013年9月启动施工,主要采取物理控制结合生物替代的方法,有效控制互花米草生长,并根据崇明东滩河口滩涂特点实施湿地生境修复和优化,实现土著植物种群复壮,为迁徙鸟类营造优质的栖息环境,确保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