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查睿
日前,市妇联召开男女平等价值观的认同专题论坛,结合其与新闻晨报、网易新闻客户端联合发起的“你最不能忍受的性别歧视语言”网络评选,从社会文化、社会心理、性别分工、婚恋家庭观念、社会参与等视角进行了探讨。
据悉,今年是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20周年,“你最不能忍受的性别歧视语言”网络征集是该基本国策主题宣传的首个活动,由市妇联、新闻晨报、网易新闻客户端联合举办。五天时间内,一万多网友“围观”,网友们不仅上传了最不能忍受的性别歧视语言,还分享了他们遭受性别歧视的经历。经过网友们两轮投票,“你最不能忍受的性别歧视语言Top10”最终出炉。
在同济大学学生就业处讲师方雅静眼里,近两年来经过社会多方努力,男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持平,但如果进一步探究比较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可以发现,在寻觅工作机会的过程中,女大学生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表现在发出的简历更多,而得到的面试机会更少。“性别平等目标的实现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需尽快在社会各领域引入性别主流化的视角。”她呼吁道。
“性别歧视中的性别主要是指社会性别,是基于生理性别的二元划分,简单地把人们分为社会身份意义上的男性和女性,并形成一套性别刻板印象和规范等。”市妇联宣传部主任科员朱雪琴解释说,这套机制实际上忽略了人们更多时候是同时拥有两性特质的,“性别歧视实际上就是要求‘所有的男人应该像男人样子,所有的女人应该像女人样子’,当你不那么‘男人’或不那么‘女人’的时候,你会被打压,包括制度的不便、文化的贬低、心理贬损等。”她举例说,很多人会贬低女性的阴柔气质,认为“婆婆妈妈”,认同男性的阳刚、控制、支配气质,认为这样很勇敢、很有“男人气”,而很多家暴就是在这样的认识中产生并被认为是“正常”的。而男性成功的标准非常单一,就是权力、社会地位、金钱,这也是为什么有权有势的男性在退休后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从目前的投票情况来看,结果还是很令人震惊的,语言是社会文明的感性体现,大量性别歧视语言的出现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依然存在着性别歧视。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警醒。投票结果中前十名几乎都是关于女性的歧视,这意味着男权社会的传统依然很深重。”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王瑞鸿也认为,男女是个共同体,如果说对女性的歧视是显性歧视,那么对于男性的歧视则是隐性歧视,男性歧视同样让男性背上了更重的包袱,性别平等才是男女两性共同有利的诉求。
王瑞鸿建议,大家要对性别歧视采取零容忍态度,破除性别歧视首先应该加强性别敏感训练,推动性别平等教育。家庭是实行性别平等教育的第一道防线,学校是推动性别平等教育的主要阵地,媒体应该承担起倡导性别平等教育的社会责任。
“差异不等于歧视,更多元的性别表达、性别气质应该被赋予同等的价值来呈现。”朱雪琴认为,性别歧视同样压迫男性,“男性参与性别平等建设很重要,这不仅是为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升腾挪空间,更是为自己找到除了事业之外的安身立命的心灵家园。”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