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徐璐明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又适逢冼星海诞辰110周年、逝世70周年。作为第32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向大师致敬”活动之一的《朋友,你听过黄河吗?》音乐会昨晚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冼星海最著名的作品——《黄河大合唱》交响乐版74年来首次上演。
1938年,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次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听后表示要为其创作 《黄河大合唱》,他在延安一座简陋土窑里连写六天,完成作曲并首演。不过,延安条件艰苦,冼星海最初只用简谱写就,演出乐器也十分简陋,甚至用上了口琴、 笛子、二胡和煤油筒。
离开延安到莫斯科后,冼星海一直惦记着要把《黄河大合唱》改编为大型交响乐曲。1941年,他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交 响乐版。不过,这一版本的乐谱直到解放后才流回国内。之后,李焕之根据莫斯科交响乐版进行修订、删减,并在全国演出,但并没引起大反响。直到1975年, 指挥家严良堃等人据此重新配器,经中央乐团演奏,成为观众最熟悉、也是传播最广的中央乐团版。而冼星海当年在莫斯科创作的完整的交响乐版《黄河大合唱》, 却就此“冷藏”了74年,从未演出过。
作为昨晚交响乐版《黄河大合唱》的指挥,上海爱乐乐团常驻指挥张亮认为,该版问世以来未公演的主要原因 在于,冼星海在作曲时用到了一个编制庞大的交响乐团,而在当时的环境下,国内的乐团无法达到这样的演奏条件。“这个版本的《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不但用到 了三管编制的大乐队,甚至在最后一个乐章中分别加了12个小号、长号和小军鼓,这样的规模,恐怕连现在的乐队也比较难达到。”张亮告诉记者,要完整呈现这 部作品,光交响乐队就需近百人,可见其原作之宏大。
在演奏的时长上,中央乐团版的时间为35分钟,而交响乐版的时间则多出整整10分钟。张亮 介绍,这主要是因为交响乐版增加了序曲。而那首著名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朗诵配乐,也是在交响乐版中首次展现原来面貌。“在中央乐团版里,‘黄河之水 天上来’的诗朗诵配乐是后人重新编曲的。事实上,在交响乐版中,冼星海在诗朗诵配乐中加入了《义勇军进行曲》和《满江红》的旋律,熟悉这个作品的听众将会 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过,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交响乐版也存在一些瑕疵。”张亮说,冼星海在莫斯科创作这部作品时,身边连一台钢琴都没 有,很多旋律和音符只能通过想象,因此在音准的把控等技术问题上,存在不少笔误。“中央乐团版非常经典,也很深入人心,但与原谱在风格上有差异。观众听交 响乐版时,会觉得有些地方不是很悦耳,甚至有点不和谐。我们也曾纠结过是否要对这些细节进行调整。不过,最终决定还是用原汁原味的方式来呈现这部作品的本 来面貌。”张亮说。
台湾学者查太元是《黄河大合唱》演出的幕后工作者之一,正是他花费了8年时间,整理、修订交响乐版《黄河大合唱》的乐谱, 使之能够“重现天日”。他告诉记者,在现行的中央乐团版中,乐队更像是为了合唱伴奏而存在,处于从属地位。而在交响乐版中,乐队与合唱同等重要,甚至乐队 的分量更重。“事实上,现在人们所熟悉的《黄河大合唱》与交响乐版差别很大。交响乐版的上演,为观众完整地了解《黄河大合唱》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冼星海最著名的作品《黄河大合唱》交响乐版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 文汇报新媒体中心 张挺 摄)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