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亮摄
在听腻了数字声音后,人们发现,黑胶唱片中有一种温暖自然、且无可取代的特质。
睽违二十多年后,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重启了黑胶生产线。位于虹漕路虹漕路421号的“UOD黑胶工坊”日前正式揭幕,黑胶唱片生产的三大关键流程:音频刻纹、金属制版和黑胶压片,悉数展现在参观者面前。
老品牌焕新春
自上个世纪初首张中国制造的唱片在上海诞生以来,我国唱片业已经历了百十年历史。在新音乐载体的变革冲击下,上世纪90年代,中唱关闭了国内最后一条黑胶生产线,黑胶产品暌违大众视野已有二十余年。如今,在全球黑胶回暖的大潮流之下,中唱从德国引进了这条由全自动黑胶唱片压片机、刻纹声学系统及母版制版系统组成的生产线。这套黑胶生产设备的运行,标志着时隔20年后中国又恢复了黑胶唱片刻纹、制版、压片的独立生产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与上海音乐学院共同合作特别创立了唱片副牌“上音”。首批黑胶唱片出版名单共12个作品,其中包括“上音”品牌作品《梦临汤显祖》、“上音”品牌作品交响曲《丝路追梦》、赵季平创作作品交响组曲《乔家大院和大宅门》、新乐府新民乐作品《五行》、贾鹏芳二胡专辑《茉莉芬芳》、谷峰《风带我走吧》、叶蓓《流浪途中爱上你》、黄龄《来日方长》、崔恕《美好时光》等。
近年来,全球黑胶唱片销量每年以两位数增长,引进这条黑胶生产线,正是嗅到了回潮的气息。据悉,中唱的这条生产线,将带来最高200万张的年产量,它不仅能满足中唱上海的产品开发需求,还能为整个华语地区、东南亚地区提供加工服务,提升黑胶唱片整体市场水平,对促进国家与地区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韩斌认为,黑胶生产线的回归,将为中唱上海——这张民族音像老品牌带来新的魅力和光采。
老工程师是个“宝”
一张黑胶唱片的诞生,除了前期灌录声音外,主要包括音频刻纹、金属制版和黑胶压片三大工艺环节。在中唱上海引入完整生产线之前,国内只有承接压片工艺的作坊、工厂,而要完成音频刻纹和金属制版这两个工艺,则必须把母带送到海外加工。事实上,即便放眼全球,具有相应技术的公司也寥寥无几。生产力饱和与沟通成本之高,使得黑胶产品的海外加工,是一个周期长达半年的“拉锯战”。“没有自主的生产线,一切都要听命于人。”章利民说。由此,一个重建全套生产工序的想法在“中唱人”心中诞生。
图为技术人员正在进行制模工序。叶辰亮摄
完整的黑胶生产线在全世界屈指可数,缺少合格的技术人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制作黑胶唱片不是机器流水线式的工程,它其实是一门很考验功夫的“手艺活”,人的经验判断占了很大的比重。1979年,中唱公司从德国引进了一套完整的生产线,当时还派了几名技术骨干专程去瑞典学习,制版工程师裘洲龙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被称为“最后一代刻纹师”的邵善均,以及压片工程师王龙海等“老一代中唱人”,他们重新集合成一支顶尖的技术团队,为新的黑胶生产线的运行把关。这些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工程师,才是这条全新的黑胶生产线最为宝贵的财富。
邵善均正向参观者演示刻纹技术。均为叶辰亮摄
这条新引进的黑胶生产线造价不菲,两套压片设备为全自动化数码控制,全球独一无二。它的优势在于,制作黑胶的物料完全通过封闭式管道输送,与空气零接触,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两台压片机上,工人正在模拟压片过程。叶辰亮摄
除此之外,音频刻纹车间还采用了国际先进的隔振材料,以建造精密声学环境的概念进行设计,保证”绝对平稳“。虽然成本高昂,但制作流程的无缝对接却可以让黑胶唱片的品质有一个质的飞跃。据专家介绍,胶片刻纹后的72小时之内是完成金属制版的“黄金时间”;此外,每一台压片机由于模具边缘卡槽角度的不同,模版在压片前都必须根据卡槽角度进行折边处理,如果飘洋过海运到海外制版,难免会造成角度的误差……种种工序对接上的小细节,将最终影响压片的质量。
经过刻纹的母片将转到制片车间,进行喷银,预镀镍,以及用头版复制二版、二版复制三版、定中心孔等工序操作。叶辰亮摄
在拥有自己的黑胶生产线之后,中唱上海将致力于打造黑胶文化生态圈,带动周边文创产业发展。未来,顾客还能够在这里定制专属唱片。
据国际权威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35岁以下的年轻人现已成为黑胶唱片的购买主力军,并有愈发年轻化的趋势。玩黑胶唱片,其实和玩胶片相机、热衷手冲咖啡一样,是年轻人建立起来的新的生活观念,是他们认同并自行发起的一种时尚潮流。没有年轻人的参与,就没有产业的未来。
“音乐城”“音乐小镇”:积极投入文旅产业建设
2017年底,原来的中国唱片总公司宣布改制更名为“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在揭幕“UOD黑胶工坊”的同时,中唱公司还与腾讯音乐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强强联手,积极探索数字音乐文化领域的全面创新,并将共同致力于中国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1964年9月,中唱为庆祝国庆15周年制作的《北京的旋律》就集合了著名画家黄胄、叶浅予、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寿等为唱片封面作画,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题字。图为画家潘天寿所绘唱片封面。中唱上海供图
中唱拥有极为丰富的版库资源,涵盖上世纪至今的古典音乐、戏曲、流行歌曲等多个门类,其中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白光、周璇等大师名人的珍贵录音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于2011年启动的“中华老唱片数字资源库”工程即将于今年底结项,这些版权资源将最大地投入到音乐产品的开发中。
“这些资源光保护起来是没有用的,要让人们能够听到,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樊国宾表示,希望用数字化的方式激活庞大而丰富版库资源,让中华经典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去年8月,中唱在厦门鼓浪屿开出了中国唱片博物馆,成为金砖五国会议期间国家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未来计划在上海建造黑胶唱片博物馆等场馆,积极打造音乐文旅产业。中唱已经启动的“音乐城”“音乐小镇”“民歌节”“博物馆群”等合作项目更是涵盖新疆、辽宁、广西、浙江、湖北等地。如今,中唱又与太合音乐集团、丝绸之路国际音乐节音乐产业平台、立陶宛音乐商业协会、北京易华录、上实倪德伦等多家单位就音乐文旅、文化演艺战略、音乐文化交流战略等多个合作领域签署了新的协议。
樊国宾说:“中唱未来将积极探索音乐产业的创新发展,以独有的音乐版权和音乐产品为核心,构建音乐产业资源服务平台,推动音乐产业资源与新媒体、旅游休闲、教育培训、公共文化服务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拓展,不断延长和丰富产业价值链,催生立体、多元、蓬勃发展的新时代音乐生态图景。”
作者:童薇菁
制作编辑:童薇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