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箴领诸孙与曾孙合影于江西南昌,1899年。左起:陈方恪、陈寅恪、陈覃恪、陈保箴、陈封可(陈衡恪子)、陈衡恪、陈隆恪。(图见《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10年)
义宁陈氏书香代继,学者辈出。右铭公陈宝箴亲定承嗣取名排行,子辈含“三”,孙辈有“恪”。宝箴生二子:三立居长,三畏于次。孙男共六“恪”:衡、隆、寅、方、登为三立之子;三畏之子覃恪因父早逝,亦由伯父照顾。
陈宝箴1900年离世,长孙衡恪1876年出生,幼孙登恪1897年落地。诸孙之名,祖父即便不曾亲自呼唤,多少也有耳闻?陈三立对老父言子侄,总不至于让右铭翁误以为别家小辈?六“恪”如何说本人及兄弟之名,按理,当承自父辈与祖辈。
陈宝箴归仙将近120年,亲闻他亲口呼“恪”者亦皆升天。回溯“三代”以“恪”字辈为中代,上及寅恪之父,下至寅恪三女。散原老人病逝于1937年,逝前居北平多年。陈小彭说:“周末及寒暑假都和祖父在姚家胡同度过,他给我和流求姐赠墨宝等……美延的名字也是他起的。至1937年日本侵华,那时我已六岁。”
我问陈小彭:陈家几代尤其她祖父怎么读“恪”?小彭答言明确:她的祖父、父母、姐妹和亲戚,三代人皆读“恪”为què。我又问:陈家数度易地,父母与她们姐妹在家日常用语如何?小彭答:都用国语。
寅恪先生长女流求和幼女美延所言皆与小彭互补互证。为助我写文,小彭和流求分别郑重其事地录音留言为据,美延也转来她答别人问的电邮。
先引陈小彭:“我是陈小彭,是陈寅què的女儿。我们小时候一直在(那个时候在)北平,和抗战期间在全国逃难的时候,从来都是听见我们的亲戚,特别是叔叔、伯伯、婶婶们,还有祖父,从来都是叫我们的父亲作‘寅què’。所以我们认为,父亲的名字就是‘寅què’,而没有听过其他的声音。”
整段话内“寅què”出现三次,每个què都加重——确切无疑。
再选摘陈美延书面答言:“‘恪’字是父亲兄弟的排行字,如陈衡恪(师曾)、陈隆恪、陈方恪、陈登恪,大家庭中皆读某què。所以我们父母及孩子小家庭里读què,不读kè。……他本人外文姓名用Tschen, Yin Koh等,但说中文时自称陈寅què。”美延补充,寅恪先生在牛津的电报地址用“Chen Yinchieh”。
切切不可忽略陈寅恪夫人唐篔,下录陈流求语音留言。
“得知你愿意和我们谈谈有关父亲名字的读音问题。我的母亲唐篔,虽然出生在广西,但是在四五岁,她就被带到天津。她在天津女师附小念书,直到师范毕业。毕业后,又在天津女师附小,教过初小的课程,就是当了小学的教师。母亲生了我以后,我也像绝大多数小孩一样,把母亲的语言,当作我第一任的语言老师。母亲把父亲的名字,总是念成‘寅——què——’。并且,母亲也教过我,对家里叔叔伯伯的名字读音。像衡què、隆què、方què等等。母亲的语音,至今我们是不会忘的。”
留言内口齿特别清楚,父亲叔伯四“恪”皆读què,还特意放慢加重‘寅què’二字。
陈流求念慈情切,令我感动,是以驱笔陈情——人名乃个人之名,每个人皆有亲有情。寅恪先生三个女儿都年过八十,流求今岁九十。她们多次言及,记事以来就知道自己父亲叫“陈寅què”,如今听到被念成“陈寅kè”,很难接受。
据陈小彭,“恪”字辈尚有五位子女在世,对“恪”字读音意见一致。义宁陈氏堂表枝茂,姻亲网织,数代承继,往来相聚,一向都语“恪”为“确”音。
陈小彭追加语音留言,不仅仅是她们一个小家庭,“还有我们的叔叔伯伯们陈衡què、陈隆què、陈方què和陈登què,都是用这样的语音来叫他们的名字。”一连串姓名内末字都是què——明白无误。
(节选自2019年5月31日《文汇报·文汇学人》之《陈寅恪自己和至亲三代怎么读“恪”》)
作者:沈亚明
编辑:任思蕴
来源:文汇报·文汇学人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