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过这一轮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上海市民欣慰地看到,自己最熟悉的城市正在恢复。有人说,过去两三个月的经历,可以被视为对上海的一次极限压力测试,或者说,是以另一种方式,让所有人感受到上海的重要性。的确,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过去五年,上海一直以昂扬的面貌、进取的姿态,主动承担更重的责任、挑战更高的目标、释放更大的价值。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在又一个新的五年光荣征程即将开启之际,我们有理由回顾上海这五年来的爬坡过坎、奋进跨越,从而能在各种风险挑战中坚定信心,更好地为未来确定方位。
相信每个人都已感受到,过去五年,上海变得更大、更强、更有活力;这座城市的综合实力——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有了新的质的提升。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面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严峻考验,全市上下铆足劲头“比学赶超”,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在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城市功能、发挥引领作用等方面都展现出新的担当作为。
规模与内涵
顶着疫情,江南造船、沪东中华、外高桥造船等在沪三大船厂,今年以来的生产和接单情况依然良好。5月以来,三大船企积极复工复产,大型LNG(液化天然气)船、集装箱船、双燃料船等产品接连交付,其中不乏世界首创。而国际船东也纷纷对上海船企投下“信任票”,新合同新订单纷至沓来。
正在“回来”的上海,让很多人看到了其在经济领域的韧性,而这本身就是多年来不断历练、不断积累的结果。一流的综合实力,是实打实干出来的。事实上,到“十三五”期末,本市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上海当仁不让地成为可靠且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且未来还将继续以龙头身份,引领长三角构筑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与高地。
权威统计显示,去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32万亿元,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从而在经济总量上,跻身由纽约、东京、伦敦等城市组成的世界第一方阵,并继续保持全国城市之首。结合2017年全市GDP首破3万亿元,可以说,上海经济总量在这五年里连续迈上了两个大台阶。
总量增长的同时,上海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先后推出并实施打响“四大品牌”、打造“三大先导产业”、发展“五型经济”、抢占“新赛道新终端”等一系列新举措、新规划,不断锻造自身长板、补齐短板,通过优化结构,在服务全国的同时更好发展自身。2021年,上海经济涌现出4个“万亿元级突破”——在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的同时,全市着力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代表数字经济大盘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营收,以及代表产业后劲的在手投资总额,也都历史性地迈过1万亿元门槛。特别是三大先导产业,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产业高地和重镇,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连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即使在本轮疫情期间,三大先导产业的代表性企业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几家主要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接近满产,人工智能企业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并为其他行业赋能,为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了特殊贡献。
上海已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图为智己L7首车下线交付。 张伊辰摄
功能与格局
经济规模连上台阶之后,上海必须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新高度上谋划未来发展。五年来,上海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放在”要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将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等四大功能作为主攻方向,以新的标准衡量城市竞争力,以新的支点撬动持续不断的自我超越。
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特别是金融要素的配置能力,是上海的责任所在、能力所长。今年3月,中英两国智库共同编制的一份权威报告显示,在全球金融中心榜单上,上海排名提升两位,跻身全球四大金融中心。跳出排名,是更加生动的事实——目前,超过1600家各类持牌金融机构、全国约九成外资资产管理机构,以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等一大批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或组织已扎根上海,从而使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凸显。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交给上海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八年来,上海科创中心已经从形成基本框架转向重点提升核心功能。如果把新药研发作为衡量创新策源能力的一把标尺,那么过去三年,在国内新问世的一类新药中,由上海研发的占比高达五分之一。而追根溯源,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正如行业龙头华领医药负责人所言,张江药谷的产业生态、研发环境,包括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的存在,是生物医药创新最可靠的保证。
强化功能离不开载体,需要大胆布局。顶级城市的功能突破,往往伴随着新的空间谋划。过去几年,上海以张江科学城为核,融汇聚合研发、金融、产业等要素,勾画环状辐射、多点联动的创新圈层,打通从成果到产业的循环;更重要的是,经过新的梳理,上海突破传统布局逻辑,确立了中心辐射、两翼(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发展战略,从而为今后不断涌现新的改革热力点、增长发力点、资源链接点,强化城市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感召与认同
考察上海综合实力之变,不仅要看硬核的表现和数据,也要关注城市的精神气质、理念追求,以及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记。有人说,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无论如何,上海在过去五年间从未忽视软硬实力的紧密联动。随着相关实践与理解的深化,去年市委专门召开一次全会深入研讨城市软实力议题,形成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 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
软实力是实力之基,这是上海给出的一句精炼而有力的回答。循着这个认识,上海在提升城市硬度的同时,不断强调温度;在扩大经济产出的同时,不断加大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力度。去年,浦东新区被中央赋予“引领区”建设的重任,这本身就是一张关于增强软硬实力的“复合考卷”,而浦东则将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探路高水平开放作答。上海自贸试验区特别是临港新片区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三年大变样”的蓝图即将实现,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让各路企业心向往之。此外,营商环境改革经过五轮系统推进,上海越来越接近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最佳实践地,从而以口碑效应吸引境内外企业家近悦远来。
事实上,判断这几年上海软实力的变化,一个重要视角就是观察企业与人才的流向。五年来,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累计增加近350家;去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25亿元。同时,过去五年,上海不仅始终位列“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城市”权威榜单之首,而且,根据一项针对全球30岁以下科学家的调查,上海对青年科技英才的吸引力,也在全球20个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中高居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五年,上海以前瞻的视野、扎实的执行,打造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一大批公共产品,既为全球企业家、科学家提供顶级交流平台,也为世界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发展和人文交流合作注入更多动力与确定性。其间,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也收获了海内外广泛的认同。
作者:张懿
摄影:张伊辰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