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说,大年三十(1月24日)到达武汉时,感觉到特别湿冷,下着小雨。我们吃完了晚饭之后,在院子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就是体验当地的气候环境。当天晚上,因为感觉到很湿冷,就打开了窗户,把所有的空调都关上,体验这个病到底是处于怎么样的发病环境。结合我们来之前看了很多病人的舌像,病人的病历,对这个病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所以当天体验在这种环境下中医应该怎么样去治疗。因为在一种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来临的时候,往往不能第一时间马上研发出特效的西药,也不会很快就研发出疫苗。但是我们从中医的角度却可以做一个基本的定义。所以当时感觉到,在当时非常湿冷的环境下,这个病是“寒湿疫”。
仝小林第二天到金银潭医院看病人,在路上,司机说,他到按摩店做按摩的时候,服务员说他的后背太潮湿了,给他艾灸肚脐,肚脐上一层水珠,给人的感觉是湿冷的环境造成人体内寒湿非常重。
他说,在金银潭看了几十个病人以后,第二天到武汉第一医院发热门诊,看到病人特别多,那个医院一天能达到一千多门诊量,所以感觉到问题出在社区。我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组长,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制定全国的诊疗方案。所以我去的这两个多月,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和其他专家一块儿,共同制定和修订,从三版到七版的诊疗方案,包括制定恢复期的诊疗方案。
第二件,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我们跟武昌区政府、湖北省中医院和后方的刘保延团队一块儿,创建了一个“武昌模式”,短期内给病人大面积发药,用通治方来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三件,推动一些大的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这些医院后来在病例总结的时候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降低死亡风险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作者: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
编辑:罗娜
责任编辑:江胜信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