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报记者 李念
11月13日晚上,上海交响乐团内,64岁的法国华裔钢琴家朱晓玫全神贯注地弹奏着巴赫的《哥德堡演奏曲》,变奏25在她翻飞的手指中淋漓地展现着令人心碎的忧愁,最终巨大的情感引力一路狂泻到最后一个变奏,如同赞歌般的辉煌,在终止和弦后咏叹调再现,纯净得让观众足以掉泪……这场与其说音乐不如说钢琴人自身苦难和超越的演绎,让台下的周汉民久久不能平静,这首拥有悲伤和灰暗主题的乐章,被朱晓玫赋予了肖邦《夜曲》式的情怀和柴可夫斯基《船歌》式的浪漫……乐曲中,他的眼前浮现为自己打磨桌子并刻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诗句的父亲,离生命终结只有三个月依然不忘叮嘱他总结爱知世博的政治恩师汪道涵,带着他闯下复关入世之路的汪尧田教授……人生,就是这样的一种悲壮与豪迈,其中的旋律,既与时代格局相关,也和每一个个人的努力相交织,朱晓玫坎坷却逆境而上的故事和音乐再次让他感到前行的力量……
第二天早晨六点前,周汉民在小区楼下打起太极拳,这是十几年以来养成的风雨无阻的好习惯,均匀吐气、腾挪转身中,他有所舒缓。然后设置好一天或一周的繁忙节奏。
是的,这就是周汉民,在公众视野中,精力充沛,仪表干练,出口成章。百度里下载的职务、荣誉已经排不下一张A4纸,但在远观近采后,记者发现,尽管这位全国政协常委、市政协副主席职务繁多,事务杂多,但是均可纳入三条主线内,绝对没有枝枝蔓蔓,即便有,也会被律师出生的他整合得抓纲举目。
这三条主线,一是法学教授,二是政协建言,三是国际交流。
在接受电话采访的半小时内,周汉民再三表示自己的平常,于是,记者这篇人物稿也就自然承担了一个责任:在成绩和平常间的语言“翻译”。
生命哺育者和政治恩师
汪道涵和他分享“壮士出征”心情
2010年8月9日,上海世博园区内,有一场特殊的荣誉博士学位授予仪式。鉴于周汉民在国际经济法研究以及在申办、筹办上海世博会并由此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方向的成就与贡献,英国利物浦大学决定授予其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在感谢辞中,周汉民提到了已故的父母。“尽管他们都非常普通,在我心里他们始终伟大,形象光辉…… ”他动情地说到:“我相信,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他们正在另一个世界观看今天的毕业典礼。”
*父亲和“周汉民小路”
父亲,周汉民很少提到,在他32岁时,严父便已辞世。在他童年的记忆中,永远定格着一张老旧的书桌,刚读书时,父亲从店里买来旧书桌,刨去漆面,写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十个字陪伴了周汉民一生。从小,父亲就和孩子们说,要做有益于国家的事情。周汉民记得,“文革”时,父亲受到冲击,家里片纸不留,但如此厄境下,父亲还是为他们订阅了《解放日报》。
1979年1月,周汉民告别当了三年多的徐汇中心医院电器修理工一职,成为当年录取率仅为4%的大学生。但进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第一天,他就备受打击,上铺的老三届同学,已经能把英国书籍翻成中文,而他的储备只有花一角钱买来的一份单词表,高考英语也仅比及格线高2分。从此,每个早晨,外贸学院的花园里都会有周汉民晨读的身影,为此,父亲也支持他寒暑假留校苦读,很快,周汉民就脱颖而出,1982年,成为上海市三好学习标兵。那条反复走过的花园小路也被后学亲切地称为“周汉民小路”。每每重要关头,父亲便会在天国送来鼓励的温暖目光。在2005年,攻下世博《注册报告》时,周汉民写诗悼念父亲离别16载:“……父亲今安在,关山万千重,切切悲思情,戚戚在心中。”
*浦东开发前期研究中的“立法在先”
尽管父亲早早离开了他,但是在人生道路上,周汉民幸运地遇到了诸多为师如父般的长者。不得不提的是政治恩师汪道涵。
1985年的夏天,周汉民在美国旧金山凯寿律师事务所实习,他的身份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商法教研室年轻助教,这是他在美国达拉斯大学“美国法与国际法研究中心”进修以后的受邀实习。一天,中国政府代表团来事务所访问,时为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见了周汉民非常高兴,仔细询问他所学所思,并叮嘱要珍惜在美国的好时光。这第一次见面后,直到汪老辞世的20年间,无论是浦东开发前期立法研究、复关入世研究、筹建世博会等,周汉民不断得到这位政治恩师的指点和关怀。
1986年7月,美国爱国的美籍华人教授、预应力专家林同炎向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写了万言书,提出了浦东的开发问题。由此,江泽民同志请市府顾问汪道涵任顾问,副市长倪天增任组长,在1987年成立了国际机构“开发浦东咨询小组”。这个小组里有6个成员,都是相关开发最要紧的几个领域的专家,周汉民是最年轻的一位。在纪念汪道涵市长百年诞辰的文稿《高擎思想的火炬》中,周汉民提到自己入选可能是因为,一,有一定的英语能力;二,专业是国际经济法;三,汪老对其国际问题的观感和心得有所认同。当时,这个小组要研究:到底以浦东小小一角试验,还是整个浦东?取几个点,还是全面开花?循着汪老的“小政府,大社会,多企业”、“立足上海,面向世界”的开放思路,研究小组当时就设想了“三点一线”,即陆家嘴、外高桥、黄楼(今天的迪斯尼一带)。面对这样的宏伟大计,小组成员都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工作激情。汪老给周汉民的任务就是研究好两个“度”:开放度和法制化程度。“小智做事,大智做人,睿智立法”,这三句话一直伴随着周汉民以后走入世博、走入上海自贸试验区。直到1990年9月,周汉民负责完成了《浦东立法课题研究报告》。1991年在市府制定浦东开发开放的9部相关立法问世,周汉民担任了“法规建议专家”,英译本均由他审定,《上海市浦东外高桥保税区条例》则由周汉民直接参与起草。
*病榻上叮嘱要总结爱知经验
周汉民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汪老身上三点最令他佩服,读书不辍、前瞻勇气、苟利国家生死以。1993年4月,肩负海峡两岸同胞的希冀,78岁的汪老赴新加坡开始了历史性的“汪辜会谈”,在远赴新加坡前,汪道涵亲口告诉周汉民,自己是以壮士出征的勇气踏上征程的。汪老在一张他们合影的照片后面写上了“开路先锋”四字。
“每每和汪老见面、会谈,都会被他心系社稷、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撼动。”周汉民回忆,早在1980年代末,汪老即提出了上海要办世博会的主张和宏愿。2005年9月,周汉民去探望病榻上的汪老,汪老平静地告诉他,自己还有三个月时间,并提醒周汉民,要及时总结爱知世博会的成功经验来推动自己的发展。12月24日,汪道涵驾鹤西去,海峡两岸的千百万中国人为之动容、为之哀婉、为之悲伤。作为忘年交的周汉民在一年后的悼念文章中,表达对政治恩师散发的思想火炬力量的敬仰,他深情地援引颜渊对孔子的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如果要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就应当在规则制定,或影响规则制定中做自己点滴的努力。” 采访中,周汉民高度概括了汪老对自己事业的启发。
15年5个月的复关入世路:
前瞻的目光和不挫的信心
2001年11月10日,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批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人15年来复关入世的努力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消息传来,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上海研究中心主任的周汉民,即刻和自己的学术恩师、“中国复关入世第一学人”汪尧田教授分享佳讯。1947年,29岁的汪尧田远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关贸总协定。新中国成立,听了刘少奇的“新中国建设需要经济建设人才”的号召,他毅然放弃历经艰辛物质积累刚考上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攻读机会,回到复旦,之后又先后筹建了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
*年轻的GATT/WTO研究元老
比起业师的拳拳报国心和曲折学术路,周汉民是幸运的。在采访中,他坦言,自己看到“国际”两个字,就有种朦胧中的感怀,“这就是我应该做的事情。”1985年已经留校的他在报考研究生时,主动选择了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要发展,必须与世界规则接轨”。而同年在美国达拉斯大学“美国法与国际法研究中心”进修时,凭着学术直觉和敏感,他将“《关贸总协定》与美国反倾销、反补贴法规的历史发展及其比较研究兼论我国的贸易政策”作为硕士论文。在1985年前,有关关贸总协定(GATT)的研究在我国几乎空白。论文在北京、上海答辩期间,受到中国法学家和经济学家裘劭恒、汪尧田、吴永珣、沈达明、冯大同、张月姣等教授的一致好评。1986年,中央决定开始复关谈判之际,在汪尧田教授的倡导下,学院成立了跨校际、跨学科的GATT上海研究中心(1995年起更名为“WTO上海研究中心”)。汪尧田教授不拘一格启用新人,未满30岁的周汉民被任命为常务副主任。跟随着汪尧田教授,1992年后两人合著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总论》,连续八版成为畅销书,1995年合著了《世界贸易组织总论》,均为国内第一本论著,汪道涵还为书题名。采访中,周汉民把这些岁月称为“业余闹革命”,因为老中青学人都用业余时间毫无怨言地全身投入。
*笔战海内外消极、不良舆论
然而漫漫复关入世路充满艰辛,不仅需要睿智,还需要学人的正直和勇气。1995年,《上海经济研究》第二期发表对周汉民的采访,题目立意清晰,决心笃笃——《复关受挫 中国没有离开谈判桌 继续努力 我们不能只当旁观者》。由于年前复关受挫,民族自尊心受辱后民粹思想弥漫,周汉民就此指出,要想清楚:中国为何复关?此次受挫说明什么?当前最迫切为何?应否努力复关?两个多月里,周汉民在国内外媒体著文10余篇,尤其是香港《文汇报》头版连续4天发表文章,分析中美谈判过程,对美无理主张给予淋漓尽致的驳斥。
1990年7月,朱镕基市长访美,随行代表中有5位专家,周汉民最为年轻。期间,他又担任了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对美贸易组顾问,为决策层直接提供相关对策分析和咨询。
在复关入世路上,周汉民追随始末。在2001年其出版的《中国走进WTO(最新版)》一书的序言中,汪尧田教授写道:“在工作和研究中,汉民始终是那么意气风发、激情满怀,始终那么严谨执着、孜孜不倦。正是这样的风格和态度使他能够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风口浪尖,敏锐地把握事物发展趋势。”时任市长徐匡迪也称赞周是“关贸总协定和最惠国待遇方面真正的专家。”
10年的申、筹、办世博之路:
《注册报告》反馈的108个问题
如今所有上海人都不会忘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这场在国际展览局和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世博会,被周汉民称为“把世界带回了家”。尽管上海世博会是“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但是,在众多的努力者中,作为申博、筹博、办博全历程参与者的周汉民无疑是功不可没的。在采访中,十年世博路,被周汉民称为是“自己人生最壮丽的时刻”,对自己,“实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最起码的理想——零距离为国家服务。”
*堂堂正正、不容诟病的世博会
在一篇中央媒体驻巴黎记者的《巴黎来了申博“大使”》新闻专访中,描述了周汉民在巴黎乔治五世大街的中国驻法使馆内的情景,“办公室里屋还有一张床,一个电视机,周汉民倒不用有上班的拥挤,但是,实在是因为87个展览局的代表要拜访,不是夜以继日地工作无法完成。”2001年11月,周汉民从浦东新区副区长的岗位上调赴中国驻国际展览局(BIE)专职代表。这是展览局历史上第一个专职代表,其他均是各国外交使节兼任。直到2002年12月申博成功消息传来,在13个月内,周汉民的主要任务就是“游说”,让其他87个国家的代表同意中国申博。
2000年,中国刚刚申请到了举办世界奥运会,因此,在代表们心目中,“好事不能连续落到中国身上”,为此,在巴黎常驻的66家代表中,周汉民多则拜访20多次,少则3次。常被媒体引用的例子是,周汉民首先去拜访5个申办国竞争之一的韩国代表车本友。他从“车”姓在中国的起源说起,拉近距离,也表明了竞争是公开而平等的。周汉民坦言对这项新工作如履薄冰,但是努力在工作中”学做人、学做事、学求知、学共处”。某国公开照会投票支持另一竞争国,对此,周汉民不懈地游说,就在投票前夕的12月2日,他等在对方下榻的宾馆前,刚一下车,就再次和对方进行长时间的坦诚交谈,请求他在原来支持的国家出局后对中国上海投下友好的一票,最后,对方同意并这么做了。这次世博会在参展人数上创下了历史第一,有190个国家和56个世界组织参与,国家中包括了19个未建交国,不能不说,是无数个周汉民这样的“大使”所做的“同情”和“理解”工作的成效。在回答记者的采访时,周汉民说,世博会至今回忆起来,“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是,这是一场堂堂正正,不容诟病的世博会。”
*《注册报告》一次性通过史无前
2002年12月3日,中国赢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举国鼓舞。但其实更大的挑战在于2005年的《注册报告》。时为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周汉民的助手,如今是上海申迪(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事务管理部总经理的邱一川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注册报告》汇集办博理念、方略政策和措施,它的通过显然比蒙特卡洛申办主办权更难,而没有《注册报告》的通过,意味着没有邀请他国参博的权力。2005年4月,11万字的英文和法文初稿提交后,国际展览局一下子反馈了108个问题,每个问题都不易破解,涉及国情、国际规则等等。“那阵子,周局长带着我们团队,几乎是日夜通宵,一个个盲点去填补。”邱一川说那样的日子至今难忘,宵衣旰食,几乎人人都成了“国际法专家”。12月,正式的注册报告获得近100个国家的一致赞同,这在展览局历史上创下纪录,中国团队的专业精神不得不令国际友人和同行佩服。
*世界城市日到世界城市论坛
世博会始终存在挑战,那些看似神话的数字后面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然而,世博会更大的收获在于创新的种种实践。今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日),联合国“世界城市日”诞生,而这个成果就是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上海宣言》而来。2011年,周汉民在全国政协上做了提案;2012年,周汉民在巴西里约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全面推进;2013年12月6日,联合国大会第68届联大第二委员会一致通过。在周汉民看来,这个世博会成果还可以发酵。他告诉记者,他已经准备给明年全国两会提交提案:1,充分利用好“世界城市日”的平台,在每年的“世界城市日”,以中国政府名义,举办“世界城市论坛”。2,建议设立负责“世界城市日”相关活动的组织机构,该机构将负责承办“世界城市论坛”,并命名为“城市最佳实践协会”,简称“UBPA协会”, 让所有参加过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城市加入,这样,上海就有了一个国际组织。3,该机构每五年举办一次最佳城市实践区的最新成果,向全球分享“城市如何更美好”的世界话题的成果。4,这个组织将和中国2030年-2040年城市发展战略相联系,提高中国国际化的程度。
听着电话里的这些建议,记者不断感受和回味着周汉民前五分钟所说自己在国家发展热点、焦点、重点、难点问题上的自我要求:1,要做出专业的贡献。2,要做出深思熟虑的贡献。3,要做出大多数人接受的贡献。
3年自贸区推动
带领民建建言献策共分担
自贸区,既属于周汉民研究的专业领域,又是他在浦东工作的缘分延续,更是周汉民所说的国家发展的热点、焦点、重点、难点。
2000年8月,周汉民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现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任上赴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任首任副区长,直接参与外高桥保税区工作。周汉民回忆,当时保税区拱门上英文标识就是“Free Trade Zone”,这是市委前任领导的高瞻远瞩。
2011年外高桥举行了“世界自由贸易区论坛”,周汉民做了重要发言,提出外高桥保税区已经为自由贸易区转型积蓄了重要力量。随后,作为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汉民和民建上海市委同志商议,2012年上海市政协会议上,以民建上海市委的名义,提出了“鼎力先行先试,推动浦东局部自由贸易港城建设”;2013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周汉民在上海市政协大会上,郑重提出了“关于上海设立浦东国际自由贸易区的建议”的提案。
2个多月后,中央便提出了在浦东28平方公里内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决策。周汉民自己和民建投入了更专业的调研和建言之中。如果在百度上搜索“周汉民”和“自贸区”会看到诸多的演讲和论坛观点,这只是周汉民对自贸区贡献的一部分而已。
周汉民其实还有很多职务,比如,上海联合国学会名誉会长,上海美国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记者多次在这些论坛上听到他雄辩的演讲,这么多职务,如何处理?周汉民剖析了他研究国际事务的三个结合:1,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律三结合。2,国际规则、惯例和地方习惯相结合。3,循序渐进、齐头并进和突飞猛进相结合。
那么,对上海自贸区的建言和推进,便是新世纪后周汉民法学教授、政协副主席、外交事务三结合的进行时态吧。
31年的执教路育人心
为何当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写到这里,如同翻阅着中国和上海改革开放的辉煌篇章,每一页里都有周汉民的引路人的高瞻远瞩、奋不顾身,有周汉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气息和付出,不难体会到始终站在时代变革潮头者的豪情壮志。以此看几年前的采访标题《我是一个狂热的爱国主义者》就会感同身受。如今熟悉他的政协同道形容周汉民是个“竞争性选手”,喜欢复杂事物的挑战。
从“牺牲”到“可以转换”
“其实,从本性而言,从小到大,我还是喜欢安静,一定程度上喜欢独处。”他告诉记者,自己正在看最新版的《普京传》,最吸引他的是普京如何有效地将个人的命运和俄罗斯的前程结合起来。这不仅需要意愿,更需要能力。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更是在不可选择下,如何适应新岗位挑战的能力。在上个世纪的采访中,周汉民多半提到“牺牲”,他坦言,在中国,学者担任行政工作,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牺牲。但同事和他说,“你代表了我们这个群体,这么多人关注你。”这句话“燃烧”和平衡了周汉民;在本世纪的世博频道中,周汉民坦然:“既然选择这个事业,就必须牺牲物质生活和个人爱好。”这次,几乎是在自贸区的频道里,同样的问题又被记者问及。周汉民说,有些是职务行为,有些是社会需求,在回应社会需求中,你也必须不断进步。他的答案是很多职务之间的信息和能量也可以转换。
*口才是天生的还是刻苦而来
话题接着转向他颇为称道的口才。“我最喜欢的还是教师的职业,至今执教31周年,而教师除了言传身教外,基本功必须扎实。”而讲台前的公众表达就是一种过硬的基本工。秘书朱慧锋说,其实,他每次演讲都很认真准备,“汉民副主席有打腹稿的习惯。”周汉民告诉记者,自己要求尽量脱稿,这是需要几倍于常人功夫的;而每次演讲,他都力求推陈出新、新颖独到,但观点又保持持衡,“言论和言论的影响是有利于这个时代的”,这当然又需要不凡的刻苦。
而这样的要求并非是到了领导岗位才特别提出,1996年到2000年在对外经贸大学读书的邱一川回忆,“他在学校开课时,就特别注重导论,导论中会把各派意见都涉及到,这必须博览群书。”2000年调至浦东担任新区副区长,分管社会发展局,涵盖教育、卫生、民政、计生等等,周汉民就订阅了各个领域最权威的报纸,不断补课,很快,他就熟悉了各个领域的舆情。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接受新知识,就像他目前在逼着自己读当红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的英文版《21世纪的资本论》一样。每年大量的阅读是周汉民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至今,周汉民还是数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每年坚持带硕士和博士生。2011年,世博会落幕后,他担任了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这是民主党派的培训大本营。他主动开设了《依法治国、宪法至上》、《中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城市时代和城市挑战》、《人类第四文明:生态文明》、《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导读》等课程。不能不说,既是喜爱又是加压,也是常人听到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操练吧。
在2000级法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周汉民号召莘莘学子要“积极、健康、有效地为国家服务50年。”而这个健康的学问,在周汉民也越来越有心得,除了风雨无阻地打太极拳,他还坚持游泳,“一下子能游2000米”,秘书这么说。而他自己说,社会活动、锻炼都不是浪费,“我很多想法是在游泳时产生。”包括文首提到的朱晓玫的音乐会,让他感动中升华。
2002年底,在世博会申办成功后的媒体会上,这位高考时第一志愿为复旦中文系的法学教授,曾动情地引用了《诗经•秦风》中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来表达他对世博会成功举办的向往。其实,在记者看来,在把成功看做过去式的周汉民,心中永远有个在水一方的“伊人”,那就是“追随时代的要求”,为此,周汉民时刻准备着,这也是他在外人看来时刻精力充沛的秘诀——活得有目标,有方向;做自己力所能及、十分喜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