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金
民国的历史离我们很近,然而民国的人物似乎离我们很远。民国时期许多有作为、有影响的人物,随着民国历史的终结,他们的个人业绩和命运也就随之被掩藏了。
日前,林坚强先生撰写了《郭心崧传》。郭心崧,1897年出生在浙江温州平阳县金乡镇(后划到苍南县),字仲岳。早年他深感“清廷腐败非推翻不足以救中国”,在省立第十中学毕业后,受近代教育家刘绍宽校长影响,于1917年东渡留学,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郭心崧热心帮助朋友,圈子内口碑很好。在中央大学他发现教授陶希圣甚为落魄,一日司法行政部次长兼司法官训练所所长谢瀛洲先生要他推荐一名讲授《亲属法》的讲师,郭心崧便热心地推荐了陶希圣,使其缓解经济困难。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郭心崧的家里经常成为教授们相聚的地方。据陶希圣亲属回忆,陶希圣有次到郭心崧家做客,正好中大校长朱家骅、政治系主任杭立武、法律系主任谢冠生等也在座,话题就是围绕着碧螺春茶展开。朱家骅说,郭家的茶是最好的。杭立武说,不错,否则他们怎么会每天来郭家打秋风呢。郭心崧却开玩笑说,碧螺春具有降火的功能,这些教授肝火太盛,又舍不得吃黄连牛黄,所以来我家是喝茶降火的。若果换了喝蒙古红茶砖,他们回去一定都流鼻血住院。说得众人大笑。
1932年,郭心崧结束了教授生涯,出任国家邮政总局局长。邮政是国脉所系,是事关国家利益和民生所需的重要事业部门。当时我国邮政、海关等主权均受制于英人。为了收回主权,郭心崧多次折冲交涉,擘划筹谋,为民国邮政建章立制,又在抗战中为维持邮路畅通而竭尽心力。郭心崧对时局有深刻的认识,上任不久,就发表了《我国的邮政的近况和将来》,提出国家要主导邮政事业,并对民国的邮政事业进行规划,带头身体力行。据高宗武回忆,日本占领东北后,扶持溥仪建立了“满洲国”,国民政府与其断绝邮政往来。日本希望举行谈判,当时华北地方负责人黄郛不敢出面,多人推荐“日本通”高宗武出面处置,未获答应。后来,是郭心崧找到同乡好友高宗武,反复劝说高接受谈判任务,并给予大力支持:“邮政事务不懂,并不成问题,邮政局的事务人员你尽可调用好了。实际上我们并不是要你去办技术事务的。”通过艰难而巧妙的谈判,终于以恰当方式解决了关内与关外的通邮的问题。
郭心崧是教授出身,为人低调,做事谨慎小心,加之为人随和,人缘很好。他担任局长职务达八年半,这一时期也是民国期间邮政运营最稳定、效益最好的时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任邮政总局局长期间,还保障了在中共领导下的边区邮政的畅通,正确处理了边币在邮政中的恰当使用。这是很不容易的。1942年,储汇局长徐继庄谋取总局局长之位,蒋介石授意张家璈调郭心崧为交通部参事,而让徐继庄替代之。郭心崧了解这是蒋对他处理边区邮政问题有意见,所以不愿就任参事,一气之下便辞职回温州老家休养。这表现了他维护国共合作抗战大局的正确政见和文化人官员“合则留,不合则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骨气。
郭心崧的晚年在日本度过,曾任教于东京大学,休病后病逝于东京。但他的哲嗣回到了改革开放的祖国,也算是圆了父辈叶落归根的最终心愿。
(本文为《郭心崧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