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冷门”歌剧沪上遇知音
从《阿依达》到《阿蒂拉》,15年间庞大且具专业素养的观众群体已在上海形成
明天晚上,“歌剧之王”威尔第的作品《阿蒂拉》,将为重修后的上海大剧院揭幕2013/14演出季。这也是该作品在中国的首演。15年前,威尔第的《阿依达》正是当时新落成的上海大剧院的开幕大戏之一,同样是中国首演。
区别在于,《阿依达》是威尔第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之一,即便是在1998年,许多中国乐迷尽管没有在现场观看过这部歌剧,至少也对其中的《阿依达进行曲》等名段耳熟能详;而《阿蒂拉》作为威尔第的早期作品之一,至今在欧美都很少上演,国内更是知者寥寥。
从《阿依达》到《阿蒂拉》,15年,两部作品的先后上演,画出了一条上海观众欣赏能力和口味的“上扬曲线”。
成熟之作 多年尘封
《阿蒂拉》是一部几乎被全世界歌剧界打入“冷宫”的作品。有多冷?在今年之前的近30年里,该剧只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过一次。
“其实它的音乐非常美,层次丰富,尽管是作曲家早期的创作,但已经相当成熟。”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哲这样向记者描述。事实上,因为前一部作品《阿尔齐拉》的失败,威尔第在创作《阿蒂拉》时特别用心,几易其稿,1846年在威尼斯首演,被朋友视为其所有歌剧中的最佳作品。
“但听众似乎并不如此认为。”威尔第自己在首演记录中就已经这样写道。原因何在?一方面恐怕和作品内容有关:《阿蒂拉》讲述公元5世纪匈人国王率军征战罗马遭遇反抗的故事;对意大利等国家而言,曾经被阿蒂拉的王国攻陷是一段耻辱的历史,可想而知他们的观众不喜欢这部作品。另一方面则与艺术本身有关,上海大剧院副总经理张笑丁介绍,《阿蒂拉》的演唱难度很高,造成了普及上的障碍。就拿主人公阿蒂拉来说,要求男低音在很低的音域里还能唱出旋律的变化和雄浑的音色。此次制作方在全世界遍寻合格的人选,最后只找到两位,正好能分别在A、B两组中扮演阿蒂拉。
连演四场 出票八成
曾经有机构做过统计,在浩如烟海的西洋歌剧作品中,经常被搬上舞台的只有20部左右。“太局限了,导致很多名家的优秀作品被忽略。”张哲这样向记者表示。上海大剧院最终决定与匈牙利大艺术宫联合制作《阿蒂拉》,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将更多好作品挖掘出来,介绍给上海的观众。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经过15年的培育,一个庞大且具备专业素养的歌剧观众群体已经在上海形成。在最开始的几年里,上海大剧院一年演出的歌剧,在全部演出中只占一成,如今这个比例已大大提高。而到昨天为止,“冷门”的《阿蒂拉》在大剧院的4场演出出票率达到80%。“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张哲这样说。这里还有一组数据:上海歌剧院的歌剧知音协会8年前会员约为1400人,目前已达到6000余人。
歌剧素来有“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之称,以其综合的艺术魅力引领整个社会审美趣味的提升。也正因为如此,从《阿依达》到《阿蒂拉》,这条上扬的曲线实在令人欣喜。 本报首席记者 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