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20多元的咖啡代替了租房创业的各类开支,不定时地还会有开过公司的“过来人”与顾客分享创业故事,想与懂行的人交流讨论,扭头就能找到一位——在紧邻张江地铁站的传奇广场内,IC(集成电路)咖啡的定位有些特别:来这里的,除了闲来喝一杯的上班族,更多的是怀揣梦想的创业者。
一年多前,100个IC、IT产业链上下游的专业人士,每人拿出2万元,合伙开了这家创业咖啡馆。一年多后,已有7家创业公司陆续从这里走出。人们不禁要问,咖啡馆里究竟有什么秘密,让创业者们乐此不疲?
咖啡桌上的虚拟“硅谷”
去咖啡馆听听人们都在谈论什么,是许多硅谷创业者的习惯。“就好像武侠小说里的龙门客栈,只要去那里坐一会儿,最新、最热的消息全知道了。”在硅谷习惯了去咖啡馆坐坐的谢志峰,回国后有点不习惯了,“张江的科技公司鳞次栉比,可多半都关着门做自己的事,可以交流的地方太少了。”
想要有一个“圈子”的想法,让谢志峰很快召集到了志同道合的100位股东,IC咖啡就这样开张了。
火红的皮质沙发、木质的长桌、摆满玻璃杯的吧台……尽管IC咖啡店内悬挂的,也还是餐饮店的营业执照,但一个场所的功能,取决于到这儿来的人。在这里,创业者可以和迎面而来的“那些家伙”天马行空地“海聊”,幸运的话,还能在擦肩而过的瞬间找到创业路上的伙伴和投资人。
在做大“圈子”和影响力方面,IC咖啡的优势得天独厚。100位股东拥有IC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种经历,个个都是“有故事”的人,其中不乏展讯通信首席技术官陈大同、中科院计算所上海分所所长孔华威等行业领袖,堪称最好的导师和资源库。每周IC咖啡都会搞些讲座、沙龙,线上的微信订户和微博粉丝会定期收到讲座通知,开业至今的150多场讲座聚拢了不少人气。孔华威还将他创立的“ITalk沙龙”移师IC咖啡,成为张江创新软环境的一大品牌。
海聊收获创业“天使”
豆瓣网的创始人杨勃在北京、上海的星巴克里,依靠“海聊”萌生了组建一个有关读书、电影和音乐的文化点评圈子的想法,并吸引到了咖啡同好跟他一起创业,还把那些听他说过创业梦的星巴克员工变成了豆瓣的第一批粉丝。
这样的创业故事,在IC咖啡经常上演。上海云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朱华当初就是抱着一台电脑走进了IC咖啡。此后的日子,每当他点完咖啡入座时,收获的最多问题是“你想做什么”。时间长了,来问他做什么的人少了,关注他做得怎么样的人多了,陆续有人被吴朱华的理想打动,加入了他的团队。去年9月,吴朱华的公司成立,专注于数据分析和挖掘服务。今年,29岁的他入选《福布斯》发布的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
本以为会在制造业待一辈子的谢志峰,在自己的咖啡馆里,听了一场关于互联网的演讲后,辞去了中芯国际副总裁的职务,以53岁的“高龄”再创业。新公司的4位“元老”也都是在IC咖啡结识的,有一个甚至是从深圳飞来,拎着行李箱就直奔咖啡馆。
相遇“半生不熟”的人
正如电影《卡萨布兰卡》里那段经典台词,“这世界上有这么多城市,城市里有这么多酒馆,她却偏偏走进了我这一间”,创业咖啡馆的吸引力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走进咖啡馆的是创业者、投资人,还是其他什么特别的人。
参与制作电影《阿凡达》特效的视觉团队入驻张江时,曾斥巨资购买了多台大型计算机。可如果他们知道隔壁就是超算中心,并能提供租赁服务的话,就能省下一大笔开支。
不确定的交流,也许就是创业咖啡馆的秘密所在。孔华威说,对于创新最有用的,其实是那些“半生不熟”的人带来的信息,“熟人在做什么你都知道,完全陌生的人又交流不起来,现在最火的那些公司,大多是‘跨界’的产物。”这一观点,恰好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教授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一书中的见地不谋而合。
IC咖啡也深知,创新的未来在于“跨界”,眼下正努力走出IC这个“小圈子”。谢志峰说,IC咖啡欢迎各行各业的创业者都来“喝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