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中国科学家发现“石头剪刀布”制胜策略》的新闻引发诸多热议。有网友调侃:“能再无聊点吗?就这也叫成果?”有人冷嘲热讽:“不愧是重大科学发现啊,真是浪费科研经费。”也有支持者认为,不能用功利的眼光去评判科学研究的价值,中国目前还缺乏良好的科研土壤。
研究者:论文发表后乐于分享
在“美国免费网络学术资源预印本”(一种论文开放获取平台)中,记者找到了这篇题为《石头剪刀布游戏中的社会循环和反射条件》,共21页,其中包含各种数理模型,远比报道所述的“找360个学生玩猜拳”复杂得多。该研究由浙江大学实验社会实验室王志坚研究员、许彬教授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周海军研究员共同参与,目的是对社会演化问题进行研究。
目前,三位论文作者均未作出回应。周海军在给记者的邮件回复中表示,论文尚在审稿阶段,需经过严格的同行审议后才能正式发表,“按照学术界的惯例不能接受采访,否则可能会导致论文不被考虑接收。等论文正式被接收后,乐于分享这项工作的前因后果”。
同行:样本偏少,细节有待优化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说,采用“游戏策略”进行研究本不该大惊小怪,心理学中常以国际象棋游戏为样本,因为国际象棋较“石头剪刀布”规避了随意性,能更大程度地展现细微的思维运动。
对于研究所涉及的细节,张侃指出了不足:首先样本数量偏少,用300多个样本和较为简单的实验回答非常复杂的问题,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其次,实验所建立的游戏模型存在诸多不明确变量,如参与者的行事风格、知识储备、性别差异等,都会影响到胜负结果,使实验结论产生误差。简言之,该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并没有完全将人的主观因素排除在外。张侃希望在正式发表的论文中,看到更加严密周详的介绍。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说,参与者事先被告知了实验目的,这种心理暗示多少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同时,他对本研究和主课题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疑问:基于“个别不能推到一般”原则,如何从小组实验发展到“社会演化”这一宏大主旨,还需要一系列关联研究进行铺垫与扩展。
“石头剪刀布”并非首次被研究
事实上,“石头剪刀布”并非第一次进入科学家的研究视野。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许培扬在数据库“gopubmed”中检索到2000年以来基于“石头剪刀布”所发表的论文,逐年增多,去年共有6篇。国家分布以美国居多,其次是巴西、中国、加拿大,研究主题涉及心理学、生态系统学、行为学等多个学科。
2011年,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有一方蒙住眼睛时平局出现的几率为36.3%,而双方都蒙上眼睛时平局的几率下降到33.3%,由此证实“镜像神经元”的存在,进一步解释了“看到别人在吃东西,自己的口水就来了”的深层次原因。
2007年,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说,科学家找到了“石头剪刀布”游戏的必胜秘诀是先出“剪刀”。
科学网网友monkey1963记得,《自然》杂志有篇论文从小猫为何打呼噜入手,最终揭示了低声波可以用于治疗骨折等疾病,这说明,往往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研究,说不定在将来会有大用场。
张侃表示,跳脱游戏本身,媒体和公众需要耐心了解背后的学术背景和专业内容,不该让严肃的科学话题沦为集体调侃。
文汇报记者 史博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