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奈保尔。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预言家,尽管我书中所写的一切,常被人称为带有先天的预见性。我认为之所以有人认为我写得精彩, 是因为我观察生活的方式。”昨天下午,第一次来到中国参加上海书展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出现在“思南文学之家”,出席他的代表作《大河湾》 的中文版首发式。他用富有磁性的嗓音,朗读了《大河湾》最后一页“上午的闷热才过去,暴雨马上就来了……”82岁的他神情略有疲惫,但敏捷、狡黠、洞悉世 事的双眼却一刻都不曾停歇。
有一种人远离了故乡,却比故乡的任何人都更了解那里。奈保尔恰好就是这里面最杰出的人,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样去过那么多贫穷、战乱、危险的地方,生活、思索、观察人们的生活。
奈保尔说,他与妻子在乌干达写《非洲的假面具》时,接触到当地的一些政治家和许多知识分子。“他们对我说,奈保尔先生,20多年前,您在《大河湾》里写 到的生活,正在这20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发生着。您简直就是一位预言家!所以,请您一定要写写我们!”“可我只能如实地回答他们:我并不是一个预言 家,我是生活的观察家。”
对于写过的印度、非洲、加勒比海、拉丁美洲等地,奈保尔表示:“笔下的世界,全靠我的双眼和双耳。大而化之的概括是 不可信的。我要听到人们说话,不仅是他们的观点,还有他们的语调,他们对词汇的精确选择,甚至他们的闪烁其辞。我的双眼同时记录下一切,人们的服装、姿 态、表情、那些能进行精准白描的物理细节,就像一个鳞翅目学专家研究蝴蝶。”
跟他共同生活了20多年的妻子纳迪拉·奈保尔出生在非洲,并在那 儿长大。她说其实很多像她那样的原住民,不如奈保尔那样洞悉自己的故乡。“读《大河湾》的第一时间,让我产生了巨大的痛苦,奈保尔用他独特的观察,如此贴 近地写出了非洲的现实,让我知道了自己其实并不了解那片土地。”
这个一辈子徘徊在他者土地上的观察者,在《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大街》、 《岛上的旗帜》、《神秘的新来者》、《印度三部曲》中预言了这个世界的未来形态,并在2001年得到了他并不重视的诺贝尔奖。很多人心存疑问,一个文学作 者怎么能“扮演”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未来发展顾问,奈保尔说:“我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深邃洞见和表达,来源于我独特的观察。”
奈保尔说:“我认 为认真地书写现在,就意味着书写未来。因为,你所写的现在代表了你对未来的态度和立场。只有清楚明白地洞见了未来,书写现在才有意义。这始终是我观察世界 的一种方式,也是我写作的方式。”奈保尔认为,人生若还有遗憾的话,那就是“人生苦短”。他用这四个字,说出了一个世事洞察者的内心。他认为“一个人该拥 有三个人生,一个用来学习,一个用来享受,还有一个需要用来思考”。
文汇报记者 陈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