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知名的本土赛事,鲜有大牌的顶尖骑手,尽管环球马术冠军赛的引进曾在上海刮起过观赛风潮,却仍无法改变马术文化在中国的萌芽状态。一年前,全运会马术赛场边成排空座椅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然而如今的青奥会上,曾经人们口中的“贵族运动”却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
今天的场地障碍个人赛上,17岁的李耀峰是场上唯一的中国面孔。他的入围让错过了伦敦奥运的中国马术重燃希望,但中国选手或者中国队的成绩,却并非是吸引本地观众们观赛的关键原因。从未接触过马术运动的市民为何愿意来到现场?多位观众给出了答案:一是好奇,二是冲着青奥这场体坛盛事。
作为奥运家族中新近崛起的赛事,青奥会的品牌价值不言而喻,也对小众运动的推广大有裨益。然而,在我国,具有品牌号召力的马术赛事目前依然还是一片空白。除却起步较晚的历史原因,不少舆论将矛头指向骑手培养体系的匮乏与缺失。诚然,动辄上百万元的马匹购置费用,以及较高的入门难度,确实让马术在中国有些曲高和寡的意味。正如许多人所言,若非父亲是“农民马王”李振强,李耀峰的马术生涯或许要比如今曲折许多。
然而,类似的困惑在欧美也同样有之。意大利选手马蒂亚斯亦来自骑手家庭,所有的训练费用都由富裕的父亲承担。他坦承,即便是在马术文化发达的欧洲,能真正玩得起这项运动的也只是少数人。唯一的区别在于,欧美有着更多欣赏马术运动的受众,也因此形成了供需关系明确的市场机制,从而为品牌赛事的打造提供一片沃土。其实,不少中国体育迷对马术运动有一定的好奇心,但本土高水平赛事的缺失,导致无法将他们的好奇培养成兴趣爱好。
本届青奥会在设计马术项目时也正是秉承着“制造悬念、保持观赏性”的理念,以期吸引更多目光。与许多大型赛事不同,组委会将马术场地选在了新庄马术中心的室内场馆中。据马蒂亚斯介绍,“尽管这样一来马匹会有些紧张而不易掌控,但观众与场地的距离却被拉近,也能有更好的互动。”此外,馆内所有的38匹赛马都由组委会统一租借,通过抽签分配给选手。在巴拉圭姑娘巴莱里娅看来,赛马的水平对最终的结果有决定性作用的,如今每人只有四天时间与一匹陌生的马相处,让比赛的不确定性更大,也相对更刺激更好看。
对于如今的中国马术而言,优秀骑手的缺乏只是表象,如何改变乏人问津的局面其实更关键。就此而言,青奥会不求水平最高但求场面精彩的做法,有一定借鉴的意义。事实上,马术运动并非仅是骑手与马匹的游戏,更需要包括钉掌师、驯马师、兽医,裁判、路线设计师等在内的一系列专业人才,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这也是市场化对于马术运动的另一个重要意义。
本报见习记者 谢笑添 本报驻苏记者 吴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