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5只克隆猴的照片登上了我国顶级综合英文科学期刊《国家科学评论》杂志的封面。这是继去年1月25日,我国科学家宣布成功培养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之后,再次培育成功5只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这些全球首批疾病克隆猴,是在过去半年里陆续来到这个世界的。
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看到,5只猴宝宝在“育婴箱”里生活玩耍,萌态可掬,饲养员还会定时给他们进行喂养,小猴子们精心专业的照料下成长。
1月23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对外宣布,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获得了五只BMAL1基因敲除的克隆猴。这是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一批遗传背景一致的生物节律紊乱猕猴模型,意味着克隆基因编辑猴技术由此从理论层面迈向了实践层面,中国正式开启了批量化、标准化创建疾病克隆猴模型的新时代。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孙强研究员与刘真研究员、张洪钧研究员合作,三个研究团队经过三年努力,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成功构建了世界首例核心节律基因BMAL1敲除猕猴模型。该项成果。1月24日在线发表在权威综合英文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上。该成果为脑认知功能研究、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干预、药物研发等提供新型高效的动物模型。
作者:袁婧
编辑:王梓含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