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丰年局部(杨柳青年画)
天津杨柳青年画采用木刻水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创作手段,构图丰满、线条工整、色彩鲜艳,画面中人物的脸部多用粉金色晕染,极有装饰性。
春节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总会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心怀期待地去迎接。除了打扫除灰、制作丰盛的年夜饭、等待远方的亲人回家团聚外,贴春联、挂年画、穿新衣、发红包等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
过年贴年画的习俗在民间已流传千年。用新年画替代旧年画,是辞旧也是迎新,有年画的春节才有年味。
▲和气吉祥(桃花坞年画)
苏州桃花坞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齐名,素有“南桃北扬”之称。桃花坞年画用线工整清秀,设色清丽,颇具文人画趣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到辞旧迎新之际,人们总喜欢吟诵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诗中提到的“桃符”,是一项古老的民俗文化,古人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在除夕或年初一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桃符可以说是最早的年画了。
▲福寿如意图(绵竹年画)
四川绵竹年画用色大胆艳丽,多使用对比色;刻线疏密有致,节奏感十足;构图上讲求对称,饱满完整,画面中常出现变形、夸张的造型,整体视觉效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巴蜀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古老的民族风尚。
年画从属于中国画艺术范畴,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别于文人画、宗教画等画种,自成一派。民间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代文献中已有相关记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古时候对于年画的说法多变,北宋时称作“纸画”,明代宫廷称“画贴”,清初又叫“卫画”,直到清晚期《乡言解颐》一书中才第一次出现“年画”的说法。
▲人财两旺(杨家埠年画)
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用色较为浓郁,多使用原色,线条粗犷,整体风格淳朴自然。
年画发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的原始宗教信仰。当时人们折剪桃枝插于门上的行为,为后来的门神、灶神的出现做了铺垫;殷商时期巫文化繁盛,人们在桃木板上绘制神荼、郁垒,用以祈福祛灾;汉代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上多见门画,门神雏形由此得以窥探;隋唐时期门神融合儒、释、道等宗教元素,慢慢显露出世俗化倾向;中唐后战乱不断,导致象征宗教形象的门神地位受到动摇,代之出现了具有捕食厉鬼功能的钟馗这一新宗教形象,很快便由上而下普及到大众生活中。
▲钟馗门神(南通年画)
尽管汉唐以来,有不少年画意味的佳作传世,但内容离世俗生活尚远。直到宋代初期,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艺术的日益稳定发展,尤其是雕版印刷技术的广泛使用,为年画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的年画也由宗教崇拜物转化为点缀千家万户时令节庆的世俗商品,并逐渐发展为一个大众喜闻乐见的独立画种。
▲抱鞭门神(朱仙镇年画)
年画是中国市井阶层、民俗生活、宗教信仰、传说的一个综合性艺术载体。它的艺术性随着地理位置、社会历史、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的变化,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不尽相同,最有代表性的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和苏州桃花坞年画,被公认为中国四大民间年画。此外,朱仙镇年画、漳州年画、凤翔年画等也是风格独特,佳作迭出。
▲洗砚鱼吞墨(高密年画)
这些年画各有特色,同时也有相通之处,这种共通的地方就是年画自成一体,独立于其他画种、在中国绘画发展中流传至今的根源。
▲招财进宝(漳州年画)
年画外在形式感得益于构图、造型和色彩等方面,而背后的意识内容除了区别于其他画种的观念和审美理想外,还拥有指导创作和审美的理论基础,即民间画诀。
▲新百子图(桃花坞年画)
造型上,传统民间年画以人物形象为主,动物、风景、器物处于从属地位,多用来丰富画面;用线上综合了多种传统技法,如“十八描”等。此外,相较于其他画种中的人物造型,民间年画更为大胆、夸张,擅用变形。人物的脸部力求画出全部,极少出现侧脸或背影。
▲游春图(杨柳青年画)
色彩运用上,年画多用原色,达到对比鲜明、强烈活泼的视觉效果,常用的红色、黄色与新年喜庆气氛相合。
▲十不闲局部(杨柳青年画)
作为中国绘画中别具一格的画种,年画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民间基础强大,是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祈愿,使审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灿烂的一笔。
▲五谷丰登(杨柳青年画)
作者:王梓含
编辑:王柏玲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