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一居民小区,分类好的垃圾被整齐摆放着。
说起日本,人们会自然地想到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和彬彬有礼的社会文明。时隔数年再回东京,记者发现东京街头的垃圾箱明显减少,但街道卫生状况却有了更大的改善,路面更为干净。值得一提的是,东京街道地面上增加了大量的“禁扔垃圾”和“禁止步行吸烟”等标示,以前经常看到的烟头几乎再也找不到了。能有这样的卫生环境,可以说要归功于日本细致入微到近乎“变态”的环保理念,尤其是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
通过法制完善垃圾处理制度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日本的垃圾处理问题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治理的过程。进入近代以来,日本垃圾处理经历了重视公共卫生、应对公害保护环境和构建循环型社会的三个阶段。
起初,日本垃圾由个人或者民间垃圾处理行业的人员自行收集,然后对垃圾中有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回收、变卖。在当时这种无序管理的状态下,人们只注重回收垃圾中有价值的废旧物资,导致在路旁或空地上胡乱堆积起大量垃圾,滋生大量蚊蝇,导致传染病盛行,卫生状况十分堪忧。为提升公共卫生水平,1900年日本制定了《污物扫除法》,将垃圾处理纳入法制管理。1954年,日本出台了《清扫法》,并于1963年制定了提升生活环境设施的五年规划。政府通过立法和加大投入,使得本国垃圾处理逐步进入有序管理,卫生环境得到改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度增长,家电快速普及、超市和便利店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社会进入了大量生产、消费和废弃的模式;同时,随着工业生产的增多,非法排放随处可见,各种废弃物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工厂排放的水银、塑料等有害物质还导致了大气污染和环境公害。著名的水俣病和痛痛病就是出现在这个时期。针对当时的问题,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止法》《水质污染防止法》和《废弃物处理法》等法律,同时加强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人力物力的投入,对环境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统一治理,改善了环境。
进入本世纪后,日本政府又提出构建循环型社会建设的目标,计划通过努力彻底改变大量生产、消费和废弃式的经济体系,推进以3R(减量Reduce、再使用Reuse、再生利用Recycle)为目标的循环型社会。同时,还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循环利用率和最终排放目标,努力争取实现最终零排放的目标。
在日本扔垃圾是一门技术活
在日本,各地对垃圾分类的要求不尽相同,大致分类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粗大类和有害类,而不同地区还会根据当地情况对这几类再细分为若干子项目。
比如可燃类包括可以燃烧的橡胶制品、剩菜剩饭和一些可燃的生活垃圾,但不包括塑料;资源类垃圾还具体分为干净的塑料、纸张、旧报纸杂志、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料瓶等;有害类则是指存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电池、荧光灯管、灯泡、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等。日用垃圾要分成15类至25类,有的甚至高达30多种。而大件垃圾如旧家电、旧家具等的处理,还需要提前预约,在垃圾上贴上相应数额的垃圾处理券并按照指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回收。
以东京为例,因居住场所不同,垃圾回收的方式也不一样。通常,公寓式住所都有自己的专用垃圾房,每天可以随时扔垃圾,但也要按照规定对垃圾进行分类后送到垃圾房,到指定日期再由回收人员负责回收;而个人住宅区必须按照规定日期和时间回收各类垃圾,在非规定时间内不能随意扔垃圾。记者所在目黑区对家庭和垃圾回收行业分别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提出了“目黑100”的口号,即号召每人每天减少100克垃圾排放。而相邻的品川区对垃圾分类回收的指导手册达30页之多,各种要求明确细致。为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各地政府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分发宣传册、座谈、到学校讲解等方式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
由于个别地区对垃圾分类的要求过细,不少人感叹,在日本连扔垃圾都是一门技术活。《垃圾和资源的分类、丢弃方法》里写道:“厨房内的垃圾,请将垃圾中的水完全滤去。炸过东西的油,将布和纸张浸入油中,或使其凝固。纸尿布,请先将污物冲到便器内,之后揉成小团,以避免其影响卫生。硬纸板类,请将其折好,用纸绳捆成十字形等。”
而各地又会在此基础上增设自己的条款。比如横滨市垃圾类别细分为十类,垃圾手册条款有500项之多,很多条款极其繁冗:口红属可燃物,但用完的口红管属小金属物;水壶属金属物,12英寸以下属小金属物,12英寸以上属大废弃物;袜子,若为一只属可燃物,若为两只并且“没被穿破、左右脚搭配”则属旧衣料;领带也属旧衣料,但前提是“洗过、晾干”。而德岛县上胜町,更把垃圾细分到44类,并计划到2020年实现“零垃圾”的目标。
▲在日本一家废旧家电处理工厂,一位工人正在回收可用的资源。
宣传理念从娃娃做起,习惯培养从细节入手
垃圾分类看似繁琐,但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后,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除了法律和各种规定的强制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习惯。
日本极为看重环保教育和宣传环保理念,尤其是做到“从娃娃抓起”。日本幼儿园都会普及垃圾知识,让孩子们从小了解环保知识和垃圾处理的方法。记者曾见到过环保主题的小学生画展,有的作品反映饭后要先用旧报纸擦洗有油的碟子再拿去清洗,减少油污进入下水道的几率;有的则表达洗衣服尽量用洗衣皂,不用含磷的洗衣粉等等。
事实上,通过多年的努力,日本垃圾分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种从儿时养成的习惯自然会跟随人的一生,进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环保氛围。这就是平时看不到随地乱扔垃圾的日本人的原因。他们通常把垃圾放进包里带回家再进行分类处理。有了这样的环境,如果不好好实行垃圾分类的话,周围人员对乱扔垃圾者的鄙视是一种道义上的惩罚,更是一种无声的监督,进而形成自觉的好习惯。
以处理饮料瓶为例,首先要把剩余液体喝光或倒光,用水简单冲洗,然后打开瓶盖,撕掉标签,踩扁瓶体,才算达到回收的标准。而纸质牛奶或果汁盒子,还必须沿着压折线铺平成四方形状。这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而日本企业则想出很多创意来让垃圾回收变得更有趣。比如在饮料瓶子外包裹的塑料薄膜正面,设计类似脑筋急转弯等内容,如果你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要把整个薄膜拆下来。这样一来,人们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不仅益智有趣,还顺便协助了垃圾分类的执行。
垃圾分类应具备可操作性
日本的垃圾分类虽然十分复杂,但也非常清楚,一看便知,便于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国内一些地区在垃圾分类方面大多是按“可回收”“不可回收”两类进行分类。对于电池等需要专门回收处理的垃圾没有明确的规定。更关键的是,垃圾回收车到来后,无论是什么垃圾统统一起收走,直接失去了分类回收的意义,也淡化了对分类的要求。
日本的垃圾分类经过3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拥有了成熟的市场体制、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与日本相比,我国的垃圾分类尚处于起始阶段,在制度、技术、法律方面还有很多欠缺。首先要有法可依,制定和完善有关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并做到严格落实。其次,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增加对垃圾分类产业的投入。第三,制定适合国情的垃圾分类制度,引入监管和市场竞争机制。由于我国目前的垃圾分类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只能循序渐进。我们可以先进行简单分类,在几大类的基础上加强宣传,使民众能够真正地认可和接受,然后再逐步细化。在垃圾分类之后,政府也必须切实做到垃圾分类处理,做到真正的回收资源,以实现垃圾分类回收的真正意义。
垃圾分类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它直接关系到自然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影响到社会公共卫生、环境管理和市容面貌,更反映出民众的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配套推进落实,既要从源头做好分类,更要做好垃圾回收处理和资源再利用的协调推进。
作者:文汇报驻东京记者 刘洪亮
图: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