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骄子:莫斯科少年得志
时代,在钢琴大师刘诗昆身上,留下了特殊印记。
在 1958年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小提琴比赛上,19岁的刘诗昆与美国的范?克莱本、苏联的弗拉森科同台竞技,范?克莱本赢得第一,刘诗昆、弗拉森科并列第二。这次比赛,也让音乐骄子刘诗昆少年得志,一举天下成名。
可世事难料,三位选手分别后的前程遭遇,却有天壤之别。范 ?克莱本成了美国的国家英雄,弗拉森科在专业上大展宏图,两人都成为了具有国际声誉的钢琴大师;而刘诗昆,一生沉浮。这荣誉,冥冥之中为他安排了一条荣辱生死之路。
刘诗昆的记忆力惊人,他能准确地复述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的每个细节,包括谈话、报纸的报道内容。
“听说你莫斯科获奖回来后,被分配去了十三陵挖水库?”我问刘诗昆。
“是的。那时正是‘大跃进’时期,把我作为一个红专标兵的典型,大加宣传。当时在上海工作的张春桥,还在人民日报八版上发表了一
篇《刘诗昆得奖以后》的文章,强调知识分子要参加劳动,要跟劳动人民相结合,教育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红专,批判白专。文章认为傅聪‘叛逃’,就是当时白专道路的典型。
“那个年代,国家强调政治,越是得奖,就越要讲政治,那就是政治上必须红。回国后,上级很快安排我去十三陵修水库,当时,这绝对是一种最高政治荣誉,因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参加了十三陵水库的建设,我在那里参加劳动了一个月,报纸整版报道了我参加劳动的经过。”
“听说你得奖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专门给毛泽东、周恩来发来了贺电,一届国际钢琴比赛,缘何规格这么高?”我问。
“柴可夫斯基比赛为什么重要呢?我想它有两个原因:1958年时,原苏联处于鼎盛时期。1957年,它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在航天技术方面超越了美国。第二呢,从 19世纪中叶开始,俄罗斯在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绘画等领域,成为了世界的中心。赫鲁晓夫上台后,出于政治目的,在苏联搞了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小提琴比赛。试图摒弃斯大林的闭关锁国政策,化解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与冷战。
“为此,赫鲁晓夫亲自坐镇这次比赛,决赛四天,他每天坐在包厢里观看,规格之高,前所未有。闭幕式他亲自到场,不仅在克里姆林宫举办了国宴,还将比利时的伊丽沙白皇太后请到了莫斯科。当时赫鲁晓夫提出一个口号:‘让我们变军备竞赛和冷战,为和平友好的文化竞赛。’由于他亲自主持和到场,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关注,认为这是打开东西方政治与外交的信号。这也使这次比赛变得异常激烈。西方世界强手如林,30多个参赛选手,不少都曾在世界重大比赛中得过奖。然而,恰恰这次大赛的第一、第二名获得者范 ?克莱本和我,却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这引起了世界轰动。”“这次比赛后,范?克莱本和弗拉森科,都成为了具有国际声誉的钢琴大师,而你也在美国出名了。”我说。
“由于在这次比赛中得奖,使得美国人对我很了解。1978年,我到美国访问演出,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白宫专门接见了我。他第一句话就说:‘我们早就知道你,因为你同范?克莱本一起得过奖。’那次比赛,我得了很多奖金,怎么也够买七八辆伏尔加牌轿车。回国后,我全部上交了。当然,奖金包括在苏联巡回演出、录唱片等收入。我记得我在莫斯科酒店的衣柜里,因为现金太多,我还专门买了一把锁,把柜子锁起来。现在想想,真有意思!”刘诗昆笑了。
没想到的是,刘诗昆回国几年后,命运就急转直下……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