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年卡的来历
在宋代,过年民俗之一叫做“飞帖”,倘若难以登门遍访亲友,就差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而家家户户门前挂一个“接福”红布袋,用于承接飞帖。元代,这一习俗传到欧洲,西方人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为互送贺卡。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简单一首儿歌,就直接“秒杀”了都市人的“过年能力”。从腊八到正月十五,传统民俗活动有足足80多项,你会几项?
当越来越多的人抱怨“过年没味道”时,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在徐汇龙华街道设点开讲,为大家理一理传统节日的文脉与味道。他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必须深深扎根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中,传统节日是祖先对万物生长与人生体验交织的感悟和展演,过好传统节日很有必要。”
87项过年民俗留下的寥寥无几
回到开头那首儿歌:……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添新衣;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儿歌里,腊八到新年的民俗活动就有近十项。陈勤建感叹,现在的年轻人,能应景地喝上一碗腊八粥,想到买点年货、贴上年画,就已经算很“传统”了。
陈勤建翻出清代吴中人士顾禄撰写的《清嘉录》,详细历数了过年前后的种种民俗活动,比如:跳灶王、腊八粥、年糕、冷肉、送历本、叫火烛、过年、念四夜送灶、冬青柏枝、暖锅、压岁盘、撑门炭、节节高……行春、打春、拜春、飞帖、开门爆仗、欢喜团、点灶灯、灯市、走三桥、闹元宵、打灯谜等等,过年前后节俗项目共87项,平均每天有两项活动。
不止是过年,陈勤建说,生活在民俗圈的先人们,平均一天半就有一个群体性的节俗活动,人们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交流着彼此的心灵感悟与生活展演,并由此达成共识,这也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根基。但随着时代变迁,很多民俗项目被淡忘甚至异化了,对此陈勤建表示很可惜:“比如,现在很多人喜欢上饭店吃年夜饭,这就是个错误”,他说,按传统习俗,年三十是不能出门的,年夜饭也必须在家吃,才算得上守岁。
更多民俗“墙内开花墙外香”
最让陈勤建“气不过”的是,那些在我们这里逐渐被遗失的美好民俗,却遭遇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窘境。
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次出访东瀛,陈勤建在很多户日本家庭看到了悬挂在门口的冬青柏枝,“这原是国内过年前的一项拜春民俗,寓意高升、常青。现在上海已看不到这样的民俗,却在邻邦流传久远。再一问这些冬青柏枝挂件的产地,居然是上海青浦。”还有更匪夷所思的事。现代人很崇尚西方流传而来的贺年卡,殊不知,这竟是样“出口转内销”的习俗。
陈勤建解释说,在宋代,过年期间民俗活动之一叫做“飞帖”。倘若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差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而家家户户门前挂一个红布袋,上写“接福”两字,用于承接飞帖。
元代,随着蒙古骑兵东突西进,士兵们将这一习俗传到了欧亚大陆,西方人觉着新奇好玩,便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为互送贺卡。“如今,大家普遍认为贺年卡就是‘舶来品’,简单实用,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它是正宗的国货。”
“十羊九不全”只因民间恨慈禧
对于刚刚到来的农历羊年,陈勤建有话不得不说。近年来,社会上流传着很多对羊不利的误读,比如:十羊九不全,属羊人命苦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人正常的生产生活,即将临盆的纷纷赶在年前剖腹,有生育计划的故意往后挪等等。
陈勤建说,“十羊九不全”的说法来自于晚清。当时,民间有人反对属羊的慈禧太后当政,此外,曾国藩、李鸿章都属羊,再加上清朝末年吏治腐败,使百姓更加憎恨属羊的王侯将相,此类说法带有一定政治需要,却在民间流传下来。相反,历史上,属羊常被誉为安定、富裕、美好的象征。陈勤建说,古人也常把品格高尚、通仁义、知情达理的人与羊联系到一起。
“属相只是中国人表示出生时间的方式,与命运毫无联系,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陈勤建说,希望大家多花些时间和精力体味传统民俗活动的文脉与味道,“多些理解、认同,少些误读。”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