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出新书了——《视野·说》,书中的52篇文章是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评论与写作精选。
在中国文艺评论界,毛时安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分析说,这不仅因为他酷爱且通晓多种文艺门类专业知识,在文学、美术、舞台艺术、影视等领域都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更因为他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做观照,能够淘汰、取舍、拔擢出优秀的作品来,并且能把这些作品不同寻常的特点以具有审美眼光的论述展示给读者。
对于这一评价,毛时安认为:“作为一个与当代中国一起成长的写作者,我也有心灵的困境,也有感到困扰的时候。”昨天,借自己的新书读者见面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在我看来,今天的知识分子要摆脱无端的痛苦,最好走出书斋,直面蓝天下的阳光和走在大街上的人群。”
面对有缺陷的世界,更需要努力去发现文艺作品中的美好
作为一个敏感的评论家,早在30多年前,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时候,毛时安已经预见到了社会可能发生的变化,即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内心越来越痛苦。他在发表于1986年的评论《文明的忧虑和困惑》中,对于戏剧《马》作出了这样的评论:“《马》使我们把看戏的过程转换成一个从文化层面上重新理解文明意义和价值的过程”,“揭示了全人类生存终将面临的普遍问题”,“倘若我们不能寻求到‘有’和‘无’、文明和生命的谐调而生活在文明的氛围中,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无权批评艾伦‘你不快乐’,因为‘你也不快乐’。”
是的,他早就知道这是个有缺陷的世界。怎么办?“你首先要接受,然后才谈得上改变。”毛时安这样对记者表示。30多年里,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文学艺术的第一线,从未间断过文艺评论和写作,是新时期、新世纪文艺的积极参与者。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剑走偏锋地否定一切,或者毫无节制地表达愤怒,而是更加努力地去发现文艺作品中的美好。他是第一个为程乃珊写评论的人,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背景下,对这个写上海资产阶级家庭当代生活的女作家作出了肯定性的论述,推动她在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上走下去,直至卓然成家;对于史铁生发表在《作家》上的小说《奶奶的星星》,他诗情地以《星星的魅力——读史铁生<奶奶的星星>》一文作推介。
一味陷在书斋里,会让知识分子失去对时代和生活的理性判断
发现美好——对于掌握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尤其需要这样的能力。毛时安说,“知识分子的书斋生活,容易流于封闭、孤立、与世隔绝,从而失去对时代和生活的理性判断,产生一种无端的痛苦。”在他看来,对作家和艺术家而言,一个不太全面的世界仅仅具有参考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必须直面真实的生活,然后以自己坚定的价值判断来去芜存菁。
毛时安承认自己也有心灵困境,那种时候,他会去南京路逛一圈,人们脸上那些欢快的、充满生气的神情,街头艺人的表演,围观的人群,甚至点心店里被抢购一空的柜台,“这当然也不是生活的全部,但这是我们很多知识分子没有感受到的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