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创作汲取了“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的灵感,把镜子和水搬上舞台,如梦似幻。(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供图)
“西方芭蕾有它固有的体系,不管你跳《天鹅湖》还是《吉赛尔》,技术动作总是差不多的,热身动作也总是那几个”,云门舞集艺术总监林怀民对舞蹈训练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云门的舞蹈训练师以中国传统的太极导引,静坐、拳术、书法为重心,让身体跟地板接近,呼吸吐纳,就像写毛笔字……经过这些训练,云门的舞者,每一个都会几种‘语言’”。正是这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现代芭蕾训练模式,让林怀民1998年创作的《水月》成了很多西方媒体眼中的“20世纪当代舞蹈里程碑”。
迄今为止,《水月》 在全球演出累计达164场。至今林怀民还记得在柏林德意志歌剧院首演时内心的忐忑:“《水月》以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伴奏,德国是巴赫的主场,我感觉自己是在班门弄斧”,然而演出结束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持续了20分钟,让林怀民很感动,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创作《水月》于林怀民,就像是一场随性的旅行。在慕尼黑街道发现头顶上倾斜而出的玻璃巨幕倒映出自己的身影,林怀民就突发奇想:可不可以在舞蹈里用镜子? 想要营造出潋滟的视觉效果,他又大胆设想:可不可以在舞台上用水? 有了水、有了镜子,林怀民一拍脑袋:这个作品不如就叫“镜花水月”吧。作品呈现的是一个梦境般的世界:幕启时,灯光投射出一位身着白裤的男舞者,站在勾画着白色水纹的黑色地板上,舞台上的一切都倒映在半空中的巨型镜面之上,随着舞蹈的进行,潺潺而出的流水漫漶着淌过舞台,在镜面和水波之间映现出迷人繁复、层层叠叠、虚实相间的无限幻象。
在舞台背后,为了呈现美,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斟酌和克服:《水月》 的舞台上有特制的水槽,整场舞蹈中会循环近2.5吨恒温28摄氏度的水,水温根据演出的季节调整,为的就是最大限度接近舞者的体温。今年8月31日至9月4日,《水月》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连演5场。这也是《水月》第一次来到上海。经过18年,林怀民说这部作品比起最初的它更精致,不变的是,它就像一座灯塔,“提醒着我,舞蹈可以那么纯粹、那么安静”。
文汇报记者 周敏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