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联合主办了“科创时代,洞见未来——长三角‘十四五’规划中科技与产业创新研讨会”。会议期间,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有关专家学者和产业代表进行了交流讨论。
科学史上一些伟大的成就,往往来自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正如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创始人万尼瓦尔•布什所说:“在抵御疾病的战争中,进展所借重的发现将源自医学中相隔甚远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领域以及其他的基础科学之内。”目前,长三角正迎来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新机遇:一是如何贯彻落实12月1日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二是如何积极酝酿“十四五”规划。
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查正军教授认为,信息化向智能化迈进是大势所趋,智能化将是人类社会下一个技术形态的标志。目前,人工智能在若干个单点问题解决上取得了成功,例如,在围棋上碾压了最顶尖的人类棋手;然而人工智能仍处于起步阶段,与通用型人工智能相去甚远。
类脑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从单点向通用方向发展的前沿性、颠覆性途径,人脑是人类进化几亿年的产物,拥有千亿神经元和万亿神经元的连接,具有超强的处理能力、超高的鲁棒性和超低的功耗,很难想象,生物脑在进行一项复杂运动时的功耗只有25瓦,且人脑已具备了现代信息科学ICT(通信、计算、处理)的三方面,所以说类脑人工智能的发展就会带动整个信息科学的发展。查教授认为揭示人脑信息处理机制,发展类脑智能技术,是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科研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信息化向智能化跨越,有效促进中国智能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途径。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江俊教授提出,要创新数据驱动的材料研究与开发范式。他指出新材料的发展意味着物质文明的发展,2017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约2.6万亿,到2025年新材料产值可达10万亿。传统的材料开发没有数据支持,只能通过“猜测—尝试—错误—再猜测” 的反复循环实验进行,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泡花费了整整十年。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驱动力的材料研究方式将颠覆这种低效的试错模式,基于源头创新和学科交叉的新范式,从大数据中提炼规律,进行材料设计,将解决材料领域构效关系、理性设计极其复杂的行业痛点。数据缺乏一直都是我国材料产业在知识源头上的“卡脖子”问题,因此,构建材料数据库对“基础数据收集—量子化学模拟—人工智能分析—新材料设计—器件制备”的新材料开发新范式全流程至关重要。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党委书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良彬教授认为,大科学装置是服务国家科技创新需求和前沿科技研究的“旗舰”,是凝聚多学科多领域科学家同时工作的大科学平台,是“科学界的互联网”。世界上每年有超过10万名用户在50余台大科学装置上工作,产生大量能够改变人类生活的革命性研究成果。量子材料、催化机理、功能农膜等科技战略前沿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新型显示,即,科研成果的基础研究重在“看清楚、想明白”、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重在“做出来、卖得好”,大科学装置作为新型科创与产业融合的研究平台,在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链条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教授张文禄认为数字化时代的高性能计算无处不在,这种先进计算赋能先进生产力。中国每年仿真技术软硬件投入费用在30亿至50亿元,以高性能计算、边缘计算、AI 、分子影像为代表的新兴前沿科技将是云端智造和工业仿真的核心领域,而智能制造离不开行业先进的软硬件计算技术和优异的加速性能。芯片是高性能计算的基础,然而目前我国“缺芯少魄”的现状既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挑战所在,也是机遇所在。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苑震生教授分享了量子信息科学前沿与热点问题。他认为,无条件安全的量子通信手段、能够有效揭示复杂物理系统规律的量子计算与模拟、测量精度超越经典极限的量子精密测量是目前量子信息领域的热点方向;光量子计算、量子比特计算、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精密测量等则是前沿方向,它们将迎来基础物理学发展和应用科学发展的百年新变局,例如,2018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刷新了所有物理体系中最大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苑教授认为,对光子、超导、超冷原子、离子等各种有望实现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的物理体系开展系统性研究,提高量子计算的可扩展性,对特定问题的求解实现超越经典计算机能力,揭示若干复杂物理系统的机制是量子计算与模拟的未来发展路线。
华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辉认为,医疗健康行业处于新一轮的变革中,数据将重塑人类对医疗健康的认知,人类第一次有机会如此方便地采集大范围人群、真实世界中的与人有关的海量数据。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全周期健康管理,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完整的院内疾病诊疗,将是“十四五”科技重构健康产业的重点,也是助力国家健康2030战略的突破口。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认为,创新合作网络建设和绿色创新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是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使命和价值所在。阿尔法公社创始人许四清认为,科技与产业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从战略角度来考虑科技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是科技、社会与产业交叉的重要突破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陈晓剑教授对“十四五”规划期间的科技突破作出展望,他认为科学的核心追求是发现自然规律,技术的核心追求是改造世界有用的发明范式。未来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有三大趋势:第一,科学与技术越来越难以分开,一股新的力量在推动跨学科的创新。“学科孤岛”正在逐步瓦解,交叉点不断形成例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认知科学4个方面结合为会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发的边界日益模糊,并融合为前沿科学。第二,某个领域或方向的科技突破往往推动了其他领域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例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自动驾驶汽车、医疗行业产生深刻影响。第三,科学研究的范式正在发生重要变革,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每一次科技革命前都有一次“文化孕育”的思想准备,二是科技思维范式引导新的科技革命。
作者:许琦敏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