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街舞、跑酷、滑板等街头运动越来越多地走入年轻人视野,并广受大家的喜爱,其实在老年人的圈子里,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街头运动”,其中不少运动项目更是玩出了“花样”,让不少年轻人都自叹弗如。
踢毽
影友:暗香疏影 摄
踢毽,又叫"打鸡"。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民间传统体育娱乐项目之一。清代踢毽的技艺已相当高,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曾赞美女子踢毽,说女子踢毽比踢足球还巧妙,比下棋还有趣味。
影友:暗香疏影 摄
现如今,无论是在公园,还是在一些开阔场地,总能看到几个人围在一圈互相踢着毽子,甚至踢出了不少花样。踢毽子看起来简单,但据一位踢毽达人说,至少要独自练习半年,等到技术成熟了才能和大家一起踢。“其实练半年能踢就很不错了,有的人要踢一两年才能有感觉。”他说,至少要有能将飞到身后、眼睛看不见的毽子抬脚踢起来的水平。
北京市民在钟楼前的广场上愉快踢毽。武亦彬 摄
每个地区常一起踢毽的人都形成了一个社交“小圈子”,大家在圈子里都用绰号相称。无论老少,相互切磋、相互较量,又在搭伴儿过程中暗自学习。还听闻有一人踢毽子就“上瘾”,一天甚至能踢上9个小时,晚上回家还对着镜子练习的趣事。
抖空竹
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抖空竹是一种老少咸宜、历史悠久的民间游戏。
民间高手把空竹当做“羽毛球”来玩。影友:周锦聚 摄
据记载,早在三国时期,曹植就曾写过一首《空竹赋》:“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小竹缘何成大器,健身娱乐聚人气。”在咱老北京,空竹更是一种重要的民俗玩具,与老北京人的娱乐生活、民俗节庆都有重要的联系。因其圆形的外观象征着团圆和圆满,售卖空竹是各大节日庙会上必不可少的项目。
2019年5月9日清晨,一位老人街边公园抖空竹,两个一红一绿的空竹在他的身上飞来转去。影友:黑龙港流域 摄
作为一项民间高手辈出的运动,比赛更是少不了。近日,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乡在小屯村天元公园空竹活动站举办第七届空竹比赛,共有70余名选手现场竞技,上下翻飞的空竹、眼花缭乱的技巧引得现场掌声不断。
比赛现场展示空竹舞龙。刘平 摄
截止目前,小屯村空竹队有队员近百人,村里空竹爱好者上至年逾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学龄前儿童。空竹队的骨干成员更多次远赴韩国、马来西亚等地进行交流展示,推动着中华传统艺术瑰宝薪火相传。
“天坛大爷”
除了将常见项目玩出高水平的花样外,还要介绍一个会“自创武功”的群体。清晨7时的北京天坛公园已是人流如织。东北角外坛附近,一块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的健身场里更是热闹非凡。倒挂云梯、大小回环、软骨功、四肢行走……这些身怀绝技的“天坛大爷”们让不少年轻人都看得目瞪口呆。
提示:危险动作,请勿靠近与模仿。褚英硕 摄
“该我上场了!”王大爷将保险绳往手腕上一缠,然后双手握住单杠,两脚一蹬,身体向上一蹿,整个人瞬间就挂在了杠子上。只见他双腿用力向前摆动,带着全身摆动幅度越来越大。“快看,开始360度的翻转了,一圈儿,两圈儿……25、26……”“几十圈儿呀!老头儿这身体,这臂力杠杠的……”酷炫又惊险的动作,引得围观者连连的鼓掌和赞叹。
提示:危险动作,请勿靠近与模仿。褚英硕 摄
旁边,双臂挂在单杠上的吴大爷练的抖腰功相对就要柔和许多。屈膝上提、胯部左右扭动、太空步、前后摆、左右摆……这灵活儿的身段,哪像77岁的老人家。
提示:危险动作,请勿靠近与模仿。褚英硕 摄
还有这位大爷,将整个身体倒立,脑袋顶在一块健身场提示牌的边框上,双脚悬空,只靠双手扶在指示牌上保持平衡。动作难度之惊险,连围观的大妈都忍不住拿出手机来拍照……“这动作太硬了吧!这岁数了,不会伤着自个儿吧!”看热闹的老人是越来越多,但更多的人也为他们担心和忧虑。
提示:危险动作,请勿靠近与模仿。褚英硕 摄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骨科副主任医师崔志刚表示,像天坛公园里的老人做的单杠大小回环、倒立、用头撞树等动作,并不适合绝大多数老年人。
这些“街头运动”虽酷炫,但还是要提醒各位老人们:任何运动都有其或大或小的危险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避免意外是大前提。别忘了,按时体检,保持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了解,选择合适的健身方式才最重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