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大学当下最受学生欢迎的三门通识类选修课中,有一门“中国课”格外夺人眼球:在能同时容纳千名学生就坐的桑德斯剧场,任教于哈佛的中国历史学教授迈克·普鸣为美国学生们讲解生活在2500年前的一群东方先哲的思想。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美国学生们不仅通过阅读典籍、倾听讲解来洞察他们的智慧,更特别的是,在普鸣的指点下,学生们尝试着将不同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理念转换为日常生活实践的“指南”。
很多选修过这门课程的哈佛学生们坦言,他们的举止行为、生活方式以及看待世界的视角,竟真的因此起了变化……
——编者
刘晨 哈佛大学东亚系在读博士
在哈佛,很多学生对于通识课中的伦理思辨类课程(Ethical Reasoning,简称ER)既好奇又心生畏惧。
当他们打开哈佛的选课网页,忽然,著名的ER-18跃入眼帘——这门由迈克·普鸣(Michael Puett)教授授课的《古代中国伦理与政治理论》,是眼下哈佛最当红的“中国课”。
普鸣教授的课每次都放在哈佛校园内著名的桑德斯剧场,这里拥有180度环绕舞台的双层坐席,是一个可容纳千人的大礼堂。舞台中央,普鸣用他独特的嗓音介绍课程:“如果你严肃而用心地上完整门课,认真地阅读、思考每一个文本,并且尝试将课上所学付诸实践,我许诺:这门课将改变你的生活……”
“普鸣挑战”:哲学是可以实践的
对很多美国学生来说,中国文化尤其是古代的哲学思想,非常之陌生。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甫一接触,都会给他们带来某种“文化震惊”。作为普鸣教授这门课程的助教团的成员之一,我亲眼见证了这个过程。
记得学期初讲到《论语》时,普鸣教授强调“礼”的重要意义。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站立、行走乃至吃喝等行为细节中都有“礼”,而“礼”对于一个人是否“成仁”至关重要。一些美国同学在课上就会质疑这种把生活细节看作“礼”的观点。在他们看来,葬礼、婚礼才算是“礼”,而日常生活的细节,怎么会是“礼”呢?
作为一种应对,“普鸣挑战”试图以实践的力量说服这些学生。
所谓“普鸣挑战”,指的是普鸣教授鼓励学生们把每周所学的传统中国先哲的思考方式运用到生活中。最近一周的挑战内容,就是试着像孔子一样注意你每天走路、吃饭、与人握手这些细节背后的意义。
实践过后,有同学说,他第一次开始注意到每天和周围同学以不同方式互动时所产生的微妙感情变化。有人试着在最简单的问候“你好吗?”以及和他人握手之时,都带上自己的真心诚意。
在《荀子》那堂课上,我们尝试以孟子、荀子学说之间的异同以及他们与孔子的关系,展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辩论的焦点很快集中到两家对于“学”及“孝”等观念的不同阐释上。尤其是对于《论语》中“吾党有直躬者……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一段,辩论双方就究竟“直”的标准何在,掩盖父亲的过失能否称为“孝”进行了激烈交锋。
事后,不少学生坦白地告诉我,他们最终还是无法认同儒家关于“孝”的观念,这和他们常识中的法律意识冲突太大。只有当他们放下自己心中的法律意识,串联起前几周的阅读,从儒家的逻辑去想“孝”的观念时,他们才能感到某种程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