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泰晤士河上最古老的伦敦桥,就来到了泰晤士河的南岸。拐过几条小巷子,一座勾勒着褐色木线条的白色“谷仓”式圆形建筑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环球剧院。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她在位的45年间,英国的文学艺术呈现出繁荣景象。莎士比亚和他的环球剧院成为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心脏。莎士比亚从1591年开始创作剧本,他加盟了博比奇剧院的“大总管剧团”。这个剧院没过几年就搬到了泰晤士河的河畔,名为环球剧院,其声望逐渐赶超河对岸的玫瑰剧院,成为伦敦最大的剧院。莎士比亚也成了环球剧院的股东,他的历史剧、四大悲剧、四大喜剧,天天在此上演,说不尽的帝王将相,唱不完的惊世爱情,演不光的人间喜剧。
环球剧院外墙全部用红砖砌成,粉刷成白色,灰褐色的木结构在白墙上勾勒出横的、竖的、斜的均衡的线条。走进剧院里面,只见整个建筑是极高极大的三层木质回廊,大部分是露天的,只有舞台上方和回廊顶部覆盖着茅草屋顶。这也是世界戏剧史上很有名的一座剧院,有着古希腊圆形剧场的风范,剧场内部有一个高出地面1米左右的平台,突出地伸向中心地带,这就是舞台。除了中间露天的一大片座位外,周围回廊还有三层圆形座位,并用廊柱隔开,观众可围绕站在舞台的三边,或坐在回廊里观看演出。
带领我们参观的女讲解员似乎也有表演天赋。她依次带领我们参观剧院的每一部分,并绘声绘色地给我们描述其特征和作用。她说,当时的舞台就十分先进,上下藏有机械装置。上方的天花板被称作“天空”,由两根粗大的柱子支撑,这柱子是用橡树树干制成,被称作“赫拉克勒斯之柱”。“天空”上边有一个阁楼,扮演天神和天使的演员可以利用绳索或其他装置通过活板门从空中降落到舞台。下面的地板也有个活动门,通向舞台下方的一个房间,演出时这个房间就称为“地狱”,可供魔鬼、女巫出入。天花板和地板下也可以用来设置烟火和特效。后台还有化妆间,演员可以在那里换衣服、化妆,演出结束后从那里退场。
露天的部分被称为“院子”,在莎士比亚时代,这个院子可容纳1000多名观众,这是最便宜的座位,票价只要1便士,代价是忍受日晒雨淋。“买这种廉价票的观众被称为‘pennystinkards’——‘一便士的臭家伙们’!”听了有趣的讲解,游客们无不哈哈大笑。
舞台背后的回廊是乐队演奏者的楼座,有时候也用来布置一些场景,比如城堡的城墙、朱丽叶的阳台等。面对舞台和两侧的回廊则是贵族包厢和绅士包厢,绅士包房票价6便士,无论刮风下雨,比较有钱的观众就可以在屋顶下安心看戏。而贵族包房则是最佳位置,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贵妇人在这里观剧、社交。值得赞赏的是,在环球剧院,上流社会和平民百姓可以在同一个空间欣赏艺术。
整个剧院足可容纳3000多人,不过由于是露天的,所以演出必须避开严寒,从4月一直演到10月,并且在白天演出。
但人们或许想不到,我们面前这座看上去非常古老的剧院是1987年重建,1997年才建成开放的,至今只有15岁!
1613年6月,莎士比亚最后一部剧作《亨利八世》在环球剧院上演时,道具爆破引燃的一个火星溅到了环球剧院的茅草屋顶上,从而引发一场大火,剧院被毁,幸运的是全场3000名观众无一伤亡,所有的舞台道具、服装和剧本手稿也被抢救出来。很快,剧院就被热爱戏剧的人们重建起来,但是1642年剧院又被清教徒关闭。
直到300多年之后的1987年,美国人山姆·华纳麦克成立了莎士比亚环球信托基金会,环球剧院迎来新生。人们在离剧院原址约200米处重新奠基,并从15世纪遗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文献中拼凑出剧场的结构原貌。重建工作持续了10年之久,人们用昂贵的橡树木和大理石精心装饰剧院的每一个角落,外形遵循莎士比亚时代的草屋顶和木结构,甚至剧院的后墙都被精心雕刻上早期的古典图案。1997年6月12日,重建后的剧场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主持下正式开放。首演季节从当年的6月29日一直持续到9月21日。此后,剧院每年夏季都上演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剧作家的作品。
在泰晤士河南岸,距环球剧院不远,有一座南华克大教堂。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我和同一培训团的朋友丁琛在探访南岸的古迹时,无意中发现了这座外观朴素的灰色哥特式建筑。它在教堂林立的伦敦并不起眼,更非旅游景点。但事实上,这是一座存世近千载的教堂,它虽貌不惊人,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它是哈佛大学创始人约翰·哈佛受洗的地方,因为约翰·哈佛出生于伦敦的南华克区并在这里长大。同时,这座教堂,还与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以及剧院的重建有着不解之缘。
当年,莎士比亚也常来这里做礼拜,教堂曾留下戏剧大师的足迹。如今,在南廊中也有一个建于1912年的莎士比亚纪念堂,由当时发行的公债筹资建造。纪念堂内安放着一尊莎士比亚侧卧雕像,身后的背景为16世纪的河畔一带的浮雕,塑像的上端是多幅彩色玻璃绘画,描绘了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故事,绘制于1954年。
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纪念堂内还有一块纪念碑,是山姆·华纳麦克纪念碑。纪念碑上写着:“纪念那些给予我们珍贵文化遗产的人士,并且在这里为那些对文化艺术有贡献的人而祈祷。”原来,伦敦人没有忘记山姆·华纳麦克,这位为重建环球剧院而付出毕生心血的美国人。
文/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