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林草局公示第三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名单,盐城黄海林场榜上有名。
在集体事迹名单中全国有5家单位入选,盐城黄海林场是江苏唯一入选单位。同时列入公示单位的还有河北赛罕坝机械林场护林团队、江西省信丰县金盆山林场、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新疆阿克苏柯柯牙荒漠绿色工程建设者。
57载接续传承,“唯有植树志常在,敢叫荒滩变绿洲”。一代代林工挥洒智慧与汗水,建成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人工平原森林,走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从特到精”的发展之路,创造了盐碱荒滩变林海绿洲的奇迹,铸就了“艰苦奋斗、科学求真、守正创新、绿色发展”的黄海林工精神。目前,总面积达6.8万亩的林区内,森林覆盖率超过90%,拥有652种植物、342种野生鸟类、30多种兽类,负氧离子浓度平均每立方厘米达3800个,先后被评为国家4A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首批森林康养基地、全国十佳林场、中国最美林场、江苏省旅游度假区。
用坚定实现“从无到有”
1965年8月31日,18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来到东台沿海这片盐碱地上,成为黄海林场的“拓荒人”,被后人称为“十八勇士”。“太阳一出冒盐花,大风一吹满天沙,蚊子都有苍蝇大,百脚毒蛇到处爬。”这是当年林场生产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要说苦,那是真苦,没水没电没房子,有风有沙有蚊子。”老林工们回忆时特别谈到了林场的蚊子,感慨中有些无奈,“林场的蚊子又大又黑,说‘十个蚊子炒盘菜’并不夸张。”
然而困难并没有吓倒这群年轻人,他们不畏艰难、不怕吃苦,躬身为犁、挥汗耕耘,开启了艰辛的创业之路。他们同甘苦、同作息,早上天刚蒙蒙亮,上工的旗子一竖起来,就出发去开沟引水、降盐爽碱、挖塘栽树、培苗管护,没有机械,全靠手工;晚上天黑了,旗子降下来,他们才收工回家。就这样,黄海林场的开拓者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扎根在沿海荒隙地,自力更生,植树造林,渐渐地,这里的土壤逐渐改良;渐渐地,这里有了第一抹绿色在抽芽;渐渐地,这里出现了一排排一列列的林带。
用坚信实现“从有到优”
在“白茅走尘沙,盐霜刺眼花”的恶劣环境下植树造林,仅仅靠满腔热情和不畏艰苦还不够,还需要智慧。种什么树、怎么种树,从一开始,林工们就进行了科学求真的探索,经过反复试验、反复观察,反复比较、反复筛选,最终攻克了盐滩引种、育苗、造林等一项项技术难关。
作为林场的“先锋”树种,刺槐生长慢、成材率低、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愈发显现。曾任场长的葛元才说:“看着这些长不大的‘小老树’,心里急啊。”探寻还得继续,林场不断引进新品种。1971年从浙江引进刚竹、淡竹试种,很快,林场的河边青竹摇曳。1974年,引种泡桐、漆树等树种,均不理想,林场人把目光投向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黄海林场所有的水杉都是自繁自育,还出售到其他地方。目前,全国近五成的水杉苗产自这里。
用坚守实现“从优到特”
55年来,黄海林场建设者们深深扎根荒滩,矢志拓荒造林。无论是推行“分田到户”,还是实施“分林到户”,以及推进“事改企”全面改制,始终坚守“不损一棵树、不毁一片绿”的改革发展底线,坚决做到“承受住压力、经受住考验、坚守住本色”。
黄海林场在改革的熔炉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卸下辎重,轻装上阵。不变的依然是国营林场,改变的是耳目一新的精神风貌。林场的地域不断扩大,分流安置的职工分得的土地增加,社会保险从全额缴纳降至只交个人比例部分,相当于种地不用交钱,还能得到适当的补助,向前、向好、向上、向富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用坚持实现“从特到精”
55年来,黄海林场从“间伐”保林出效益,到大面积推进低产林改造,再到灵活经营发展苗木产业;从“生态+种植”,到“生态+畜牧”,再到“生态+旅游”,真正做到“以林为主、多种经营,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综合开发、全面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量近300多万人次,周边村居350多人在景区从事讲解、驾驶、服务等工作,越来越火爆的旅游市场吸引了林场职工和周边农民将100多户自家房子改造成民宿、渔家乐、农家乐,带动农民每年新增收入2万元左右。从东台黄海林场到黄海森林公园,从卖苗木到卖风景,周边林工的收入增加了,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了,植树绿化也就成为了可持续的事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如今,“到东台沿海深呼吸”已深入人心。围绕“绿色、生态、康养”主题,盐城市高标准编制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形成推进新生态、新旅游、新生活相融合的发展模式。对黄海森林公园三大片区、旅游项目、旅游串线和产业配套进行统筹考虑和把握。与国森总规相衔接,有效整合度假区规划及国家5A级景区总体规划,形成完善的生态旅游规划体系。融入户外运动、森林探秘、家庭亲子、网红打卡、休闲休憩、简餐饮品等主题景观的“迷雾森林”项目出手即精品、建成即网红、见面即打卡。占地960亩花漾森林项目以“森林风”为主题,配套荧光跑道、网红蹦蹦床、特色采摘功能区,引入互联网+植树,创新打造集观光休闲、运动体验、科普教育的时尚“林下空间”,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
作者:李园园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