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是发病第三天,此前一度呼吸急促,喉咙发出喘鸣声,吸氧时氧饱和度91%。”
日前,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护理病房,主治医师吴锐面对手机镜头描述病情,其他三名医护围拢在侧。一场围绕84号床老人“可否使用小分子药物”的视频会诊正在进行。屏幕另一头,瑞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盛慧球问得仔细,根据各项指标参数,不时观察老人状态,给出建议。最终,考虑到患者高龄,且基础疾病多,目前肾功能、心梗三项指标明显异常,不建议使用小分子药物。并建议下一步治疗适当增加患者摄入,必要时留置胃管,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等。
除线上会诊,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有区香山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专家来病房会诊,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以及三级医院专家不定期对院内老人进行线下会诊,医联体这张大网兜底基础健康保障。“大医院对社区医院进行支持,病人得到及时专业救治;社区医院能力水平提升,也在一定程度缓解大医院就诊压力。”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扬这样注解。
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的黄浦区,65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2.75万人,占本地区总人口比重的30.7%,是全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之一。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三级网络组建而起。黄浦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片区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依托紧密型医联体的形式打造“社区看护守护网络”“医疗救治网络”和“危重转运网络”等三大可覆盖全区的救护网络。
上下衔接“有地方去,也有地方回”
以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已对辖区内65岁及以上的老人(包含养老院)完成排摸,将老人按根据年龄、基础疾病以及疫苗接种进行红、黄、绿三色分类管理和服务。
“我们的家庭医生和居民在地理位置上挨得近,在情感上也熟稔,对老人基础疾病也比较熟悉,能够实时掌握他们的基本病情,把好健康和防控的第一道关口。”张扬说。一旦发现重点人群感染,专家团队评估立即启动,社区医院与上级医院建立片区联动,讨论决定就诊方式。
而黄色、绿色人群,如果随访评估后不适宜居家的,也会协助落实转诊工作。全科医生陆寒英刚刚将一位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患者转入九院黄浦分院。“对出现重症、急需就诊的居民,我们家庭医生会收集好病史资料,发给医联体内的九院黄浦分院进行事前会诊,如确需入院就诊,开通绿色通道,直接转入九院黄浦分院。九院黄浦分院如处理不了,再向上转九院。”陆寒英说,转诊流程就这样理顺了,救治通道畅通起来,防重症、保健康。
“有地方去,也有地方回”,瑞金医院、长征医院、九院、仁济和曙光5家三级医院收治阳性危重、重症患者,按片区医联体,启动医联体内部转诊流程和绿色通道;当危重、重症患者经过治疗好转后,启动专家评估并畅通下转机制,至社区医院继续治疗,继续做好上下衔接工作,一个循环模式实现闭环。
探索小分子药物,强化中药覆盖
对于在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老人,黄浦区建立了市、区级专家队伍。市级重症救治团队,指导危重症、重症患者的救治;区级专家组,指导社区评估、培训、会诊和转诊等工作。
截止目前,市区共派出专家93人次,区级医院申请市级会诊9人次、转诊2人次,社区重点人群申请市级医院会诊112人次;区级专家会诊389人次、转诊25人次(上转至区域医疗中心17人次、下转至其他二级医院8人次),开展了区域内医护培训5次,提升社区重症早期识别与应急处置能力。同时,也探索小分子药物使用,强化中药覆盖使用。
譬如老年护理病房70床老人,79岁史老伯,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仍有咳嗽,咳痰无力等症状,时有气促,呼吸困难。经香山医院中医内科专家吴家良会诊,服用中药辅助治疗,在宣肺化痰的基础上,加用一些健脾理气的中药,一方面可以避免服用中药造成胃部不适,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痰液的生成。兼顾到新冠感染对于心脏也有一定的影响,还加入了一些改善心肌缺血的中药,以达到整体改善患者症状的作用。目前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下,患者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有明显改善。“我们在落实针对老人的营养康复计划。区卫健委指派三级医院的营养科和康复科对老年患者提供视频会诊指导和培训,进一步加大支持治疗,促使老年人更好更快地康复。”史老伯主治医生蒋旭介绍。
作者:王宛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