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24日晚10点30分,失联17天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乘客家属们“等”来了“航班终结在南印度洋”的英文短信,但这一做法引起社会各方的争议。有不少人表示,用手机短信方式“告知”这样重大的“结果”,也许未必恰当。
同样是传递信息,短信和电话为何给人的感觉如此不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计算机文化”领域内的著名学者雪莉·特克尔经过长期以来对人们网上互动行为的研究,在她的最新著作《群体性孤独》指出:“读到一句话和听到当事人亲口说出这句话的差别真的很大。短信沟通只有相关信息的直来直往,而打电话交谈则意味着你在付出精力和传递情感,并且是在全神贯注地做这件事。在处理现实重大问题时,虚拟空间的道歉等行为是无能为力的。”
越来越多的人依赖虚拟交流方式
雪莉·特克尔关于电话与短信的研究收录于她的最新著作《群体性孤独》的第10章《有打电话的必要吗?》。在这一章,特克尔引用了一名大二学生曼迪的看法:“一旦电话拨通后你就会进入谈话,而谈话应该只在你需要的时候才想要进行。”但曼迪也承认,其实她几乎永远不会“需要”谈话,因为“时间太长,很难挂断”。发短信则不同,“你只需要提问,然后谈话就可以结束”。
并非只有青少年才这么想。成年人也越来越依赖于电邮、短信、语音留言等无须实时进行的交流方式。特克尔说:“孩子们出于学校或是异性关系方面的原因,将网络视为可以藏匿或划清界限的场所,他们的父母则筋疲力尽地想要掌控一切,唯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让大多数交流通过网络或短信完成。”
为什么发短信的行为与控制欲联系在了一起?特克尔认为,因为“在屏幕上,你可以按照你想要成为的人那样去写,可以将其他人想象成你希望的样子,按照你的目的去构建他们”。她指出,这是一个有诱惑力的思维习惯,但同时也很危险,当你养成了这种感觉,一个电话会变得很可怕,因为它会使你暴露太多。很多成年人表示,他们怕接电话、怕被打扰,也尽量避免打电话,怕打扰别人。对此,特克尔毫不留情地批评道:“不打电话,源于我们的脆弱,而不是‘打扰’或‘被打扰’。”
数字化社交关系被视为“不够正式”
2010年1月,尼尔森公司发布的一个报告指出,年轻人平均每月发送的短信数量是3000条。雪莉·特克尔本人对7所中学的450名中学生的研究数据则显示这个数量还在增长。”她写道:“我感觉我们正在见证人和技术关系第三次变革的转折点。我们更依赖于技术而非彼此。数字化的社交关系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数字化的社交关系成为主流,但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仍被视为一种“即兴的”、“若无其事的”、“不够正式的”表达手段。书中写到,一个女孩用短信的方式与男朋友分手后,她感到悔恨和内疚。而另一个受访者惊讶地发现,她在短信中的“道歉”没有得到预想中的接受。特克尔认为,这是由虚拟交流的特性决定的。“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彼此连接,同时也可以互相隐身。电子通信的情感功能之一,就是可以让人躲藏在刻意假装的若无其事的样子背后。”
特克尔的最终结论是:无论你怎么精心措辞,虚拟交流对于处理现实问题是有先天缺陷的。
文汇报首席记者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