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选手们在永安坝水库边出发起跑。 (除署名外,均由赛事组委会供图)
朝霞中,选手们迎着阳光向前迈进。
公路上,中外选手齐头并进。
选手们在风景如画的胡杨林中飞驰而过。
本报记者 王星 张怡波
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大的原始胡杨林,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处巴楚县的这片多达316万亩的胡杨林,以前从来都是人迹罕至。不过这回,一场别开生面的越野跑掀开了这片土地神秘的面纱。
10月23日、24日,为期两天的“野行巴楚——2015大漠胡杨双人越野挑战赛”在这里顺利举行。作为南疆地区首个马拉松赛事,总计80公里的“双人双马”,不仅吸引了包括让·玛利、邢如伶、王铁男这样的国内外越野、探险高手,也让不少马拉松爱好者首度穿越大漠胡杨,成功挑战了自我。
正如参赛选手、新疆探险第一人王铁男在比赛时所说:“这次比赛是对自我的一个挑战,以前从来没有跑过这么长的距离,感觉跑步就和登山一样,就是一种坚持,只要你向前迈进一步,就离目标更近了一步。胡杨的精神是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能够在新疆参加这样的赛事,本身就是对胡杨精神的完美诠释。”
野行巴楚 自由奔跑于塔克拉玛干
“在跑的过程中,几度感觉到自己体力不支,但每次一抬眼看到沙漠中的胡杨树,我就有了动力、有了征服赛道的决心。他们千奇百怪的姿态仿佛在为我指明终点的方向。”说话的是王伟,他和他的搭档哈那提·吐尔逊组成的跑步猫队,以总计8小时9分16秒的成绩获得了男子组的冠军。
24日下午3点,当记者来到检录处时,电脑统计显示已有不少选手跑到了终点。由法国选手让·玛利和北京选手邢如伶组成的“北京——兔子队”,以10小时14分9秒的总成绩,获得男女混合组冠军。
“这位就是邢如伶”,王伟给记者介绍,“我的热情,好像一团火,燃烧了整个沙漠。用这几句歌词形容邢如伶和她的跑步事业再合适不过了。”
“我原来是一名护士,2000年底心脏突然出现了问题,影响了工作和生活,服药两个多月仍不见好转。专家提醒我,如果症状总不缓解,不出五年就要安装心脏起搏器。当时我非常苦恼,我才37岁呀!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开始练习跑步,没想到我居然能在当年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轻松跑完全程,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好!”说起跑步,邢如伶瞬间神采奕奕。“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跑步了。8年多时间里我共参加了国内外100多次比赛,这么多比赛中,不得不说这次给我的感受最不一样——不仅持续的时间长,而且沿途的景致也让人惊艳。沙漠、戈壁、风倒木、叶尔羌河……每一段都有着不同的体验。迎着塔克拉玛干的风自由奔跑,每一步都酣畅淋漓。”
本次“野行巴楚——2015大漠胡杨双人越野挑战赛”是由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挥部发起、巴楚县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微爱公益服务中心承办的国内首创双人双马越野挑战赛。同时这也是上海援疆过程中首个运动援疆项目,通过公益赛事的形式帮助当地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来参加这个比赛之前,我其实是有心理准备的。因为这条线路的设计我也参与了,可当我自己真正跑起来时,又有了不同的感受。我曾经多次参加过摩洛哥、法国等地举行的马拉松和越野赛,作为‘专业跑手’,我觉得这里的组织工作非常到位。”身为法国MX3运动能量食品公司专业队成员让·玛利在休息区和记者聊起来。
让·玛利作为越野跑的发烧友,在新疆小有名气,他被跑友们称为“疯狂玛利”。今年3月,让·玛利曾带领15名8到14岁的孩子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中徒步3天,历程100公里。之后他又独自一人在沙漠腹地中完成400公里跑步旅程,总共用时14天。他这份对沙漠的热情,丝毫不输邢如伶。
“这次比赛的最大收获就是突破了自己,不仅拿到了男女组第一的成绩,经验上得到了提升。我想对大部分选手来说,能在沙漠里进行一场越野跑绝对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夺得男子组冠军的另一位成员,18岁的哈萨克族男孩哈那提·吐尔逊尽管从小在新疆长大,但对于这样的赛道和景致,他也是第一次接触:“新疆特别大,好多地方我都没去过,当时教练和我说在巴楚有个好玩的跑步比赛,我就报名来了。没想到跑了才知道难度这么大,尤其是翻越最后那几个沙丘。不过,这一切和冲破终点线的幸福感相比都不算什么。”
“打起手鼓唱起歌,我骑着马儿跨江河,歌声溶进泉水里,流得家乡遍地歌,我的手鼓纵情唱,唱不尽美好的新生活……”终点线旁,这首《打起手鼓唱起歌》一直在循环播放,节拍欢快、曲调优美,哈那提不自觉地跟着一遍遍哼唱起来。
徒步体验 感受南疆最美秋色
每年深秋,是观赏胡杨林的黄金时节。文人墨客总喜欢描绘“金秋”,而来到新疆记者才感受到,只有身处金色的胡杨林中,对“金秋”的感受才最为真实和强烈。
“这几天,天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胡杨林的照片。天空也特别蓝,像是欢迎我们跑步者来到这里似的。”介绍起身边这片广袤的胡杨林,巴楚县下河林场场长王二民自信满满:“这片316万亩的胡杨林,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连片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天然原始野生胡杨林。若不是这次比赛的缘故,这里是不对外开放的。所以说,这些运动员绝对是饱眼福了。”
“金色胡杨看久了,会把人的眼睛烧坏,以至于在胡杨林中找不到出去的路。”这或许是一句玩笑话,但你若真正欣赏过了这胡杨美景定能理解其中的意味。
据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挥部指挥长、巴楚县委副书记唐凌峰介绍,为了让更多人欣赏到大漠风光和金色胡杨林,此次他们特意在比赛最后阶段安排了15公里徒步体验,让亲友团跟着选手一起跑步到终点,用实际行动为选手加油鼓劲。
来自北京的亲友团成员陈小姐告诉记者,自己对大漠、胡杨林的想象完全来自诗歌和影视作品,那些作品把西北风光描绘得壮丽辽阔,自己一直非常向往。“这次,我男朋友报名参加了越野赛,听说主办方还设了15公里徒步体验,我就想无论如何也要来体验一番。起初觉得风沙太大走走就行了,后来感觉是被身边的人感染了,我也跑了起来。”她说。
“当地少数民族真是太热情了,亲友团成员多数平时锻炼不多,很多人在最后翻越沙丘时都想放弃了,因为在沙漠行走非常困难,刚一抬脚便会陷进去,必须花几倍在平地行走的力气才能正常向前。大家就相互鼓励着,手拉着手向终点进发。快到的时候,老乡们在那擂鼓跳舞,大家更是振奋,虽然没有言语上的交流,但这样的助威,我们听着都感觉很温暖。”另一位亲友团成员王小姐在跑过终点线后告诉记者。
得知这一消息,喀什地委组织部特意组织了50多名来自四个对口援疆省市的援疆干部代表参加徒步,以此加深援疆干部之间的互动交流。来自上海电视台的援疆志愿者顾涵、陈家翔和吕欣恺,统统都是80后。三人之前并没有任何徒步的经验,纯粹怀着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憧憬报了名。一路走走停停拍拍照,15公里的沙漠穿行,他们足足花了四个多小时。“我们来援疆的时间不长,但这次结伴徒步经历以及胡杨林的美景,还有一路上热情无比的当地群众和志愿者,注定都会让我们终身难忘。”陈家翔说。
的确,当地参与后勤保障的维吾尔族群众非常敬业且让人感动——终点处手抓羊肉的味道香气四溢;休息区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只要现场有车辆离开,他们就站成一排向车里的人挥手再见;有选手冲破终点他们就载歌载舞,欢迎选手们顺利抵达。赛后的微信群里,一位资深跑友这样写道:“去世界各地参加过很多比赛,第一次就办得如此成功、各方面都考虑得细致周到的,这还是头一回碰到。”
巴楚县委书记何强表示,此次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极大提升了巴楚县“胡杨之都、文化之地、丝路之驿、美食之城”的旅游品牌,也让广大游客和选手切身感受到了大美巴楚的欢乐祥和,向外界充分展示了巴楚县和谐稳定、民族团结的良好形象。他说:“我们衷心感谢上海援疆指挥部和巴楚分指的精心组织和辛勤努力,让这些跑者能获得如此精彩的越野体验。未来,我们希望借着比赛的契机,吸引更多游客和越野爱好者来巴楚,饱览丝路古迹,畅游胡杨林海。”
你和新疆 不过一场越野赛的距离
“能否请你帮忙挪动一下这块广告牌,挡着赛道了。”说话者是今年刚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史显鹏,今年参加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为了办好此次赛事,巴楚县全县总动员,县团委也发动了很多青年志愿者前来帮忙。
史显鹏给记者看了手机里之前运送物资进场的照片。刚出发时,十几个志愿者坐在拖拉机上,身上并没有明显的“脏”,而当四个小时后到达目的地时,拖拉机上的所有人都成了“泥猴”。这其中,也包括本次比赛的发起人之一唐凌峰。
据唐凌峰介绍,由于是首次举办此类赛事,在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最终这些困难都变成了成功完赛的一个个“小插曲”。
“临比赛前一天,原来开辟的运输道路被压坏了,连越野车都过不了,很多工作人员只能坐着拖拉机进场。第一天比赛时,喀什地区刮起了大风,当晚沙漠宿营的营地里好几顶帐篷都被大风吹倒……”上海援疆干部、巴楚县公安局副局长唐骏告诉记者,为保障此次赛事的顺利进行,当地调配了充足的警力确保赛道沿线及营地的安全。
作为国内首个双人越野挑战赛,“野行巴楚——2015大漠胡杨双人越野挑战赛”有其特殊赛制:参赛者需要两人一组参与为期两天的比赛,第一天42公里,第二天38公里,按照两人最后到达的选手耗时计算成绩,两天的累计时间为总成绩。因此在赛道上几乎看不到独行的选手,更多的是两两并驾齐驱。
最终斩获男子组冠军的王伟和哈那提分别是汉族和哈萨克族。王伟告诉记者:“之所以能拿这个第一,和哈那提二人的团队合作离不开。80公里的赛程非常漫长,一路上两人的相互照料,互相鼓励就变得重要。比赛中,有些选手因为身体状况差异前后距离拉得很大,这样下来落在后面的人往往就失去了追赶的动力,想要放弃。我和哈那提几乎一直是并肩跑的,比赛之前大家根本不认识,两天合作下来,已经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在参赛队员里,类似各民族间的合作屡见不鲜。14岁女孩娜孜热日凯·艾山,是博乐市业余体校的学生,她脚上蹬着一双并不专业的跑鞋,身上是组委会发放的帽衫,没有水袋、背包、沙套,就这样跟着她的临时拍档杨继川跑完了全程。在这之前,小姑娘从来没有一次性跑过超过5公里的距离。赛后,面对记者的采访,娜孜热日凯兴奋地表示,自己的理想是通过努力训练,今后能跑进鸟巢,为新疆争光。
身为比赛的具体承办者,上海微爱公益的理事长刘丹这几个月可谓费尽了心思。“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比赛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虽然大部分选手都是头一次合作,但最终的成绩充分证明体育运动可以打破语言、民族的障碍,让大家齐头并进。有时候,你和新疆之间不过是一场越野赛的距离。我们想通过举办这样的赛事,大声告诉全世界——新疆是美丽的、安全的、和谐的,新疆值得你来看、来听、来跑、来体验。”
谢谢你们 跑过我们的最美胡杨林
在这片广袤的沙漠胡杨林里,有一群可敬、可爱的护林员。就是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胡杨林。曾经,他们鲜为人知,但因为有了这次赛事,身为志愿者的他们出现在了很多人的镜头中,其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也为更多人知晓。
艾里库护林站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如果不是下河林场场长王二民的介绍,记者很难想象眼前的房子居然就是护林员的安身之所。除了一床覆盖着沙土的棉被和一个小火炉,屋子里没有其他任何御寒的设备。
“其实这个护林站的条件还算相对好的,护林员生活非常艰苦。我们希望今后县里能多在这举办些类似的比赛,给大家的单调生活增添更多色彩。”王二民说。
这里的每个护林员,要管辖约一万公顷的胡杨林。在这片巨大的林场中,一些盗伐林木、盗猎野生动物和采挖珍贵野生植物的现象时有发生。护林员们不分春夏秋冬,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车在林子里来回穿梭几十公里巡查。如斯坦到林场工作已有13年了。这些年间,他和妻子终日与胡杨林为伴:“护林员岗位虽然不起眼,可是身上的担子却不轻,一旦马虎和偷懒都有可能使国家蒙受重大损失。”
对所有护林员来说,每天早出晚归巡林几十公里,一块馕、一瓶水、一根木棍成了外出必备的“三大件”。护林员艾孜热提艾力·纳买提告诉记者:“为了把比赛办好,我们苦点累点没关系,但我们都希望来跑步的人都高兴,希望他们能喜欢这里。”
“希望能通过举办这样的比赛,让全社会都来关心这片胡杨林,也希望这几天在这发生的一切能够为更多的人所知,谢谢你们来巴楚,谢谢你们跑过我们最美的胡杨林。”采访中,王二民的这句话特别让人感动。毕竟,寒来暑往,大漠里的风有多凛冽,从前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唐凌峰告诉记者,作为公益性的赛事,赛事结束后,组委会将把通过各种公益手段募集到的专业防护物资送到护林员的手中,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10月24日下午4点半,最后六位选手手拉着手冲过了终点线。工作人员挨个给他们挂上完赛奖牌的那一刻,来自北京的姜波,哭了。其他几位争相上来拍拍她的肩膀试图安慰,却无法阻止她墨镜后淌下的泪水。当天的38公里让她倍受煎熬,数度感觉无法坚持之时,是这几位队友的鼓励和帮助,让她“不可思议”地坚持到了最后:“我们已经约好了,明年一定还要再来参赛。”
登上大巴,历经两天一夜越野穿行的选手们驶上了归途。车厢里,欢声笑语不断,车窗外,快速闪过的胡杨树和风倒木,却让人意犹未尽。忽然,大巴前方出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车上插着的五星红旗在大漠中迎风飘扬。三轮车上,坐着七八位当地老乡,他们不约而同地冲着大巴挥起了手。一头是频闪的相机,另一头是老乡们迟迟不愿放下的手。道别,又似邀约,在那一瞬间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