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晚上,张汝伦应邀出席陆家嘴读书会畅谈哲学的无用之用
美剧《生活大爆炸》有个桥段,物理小白佩妮请理论物理学家谢尔顿教她“一点儿”物理。于是谢尔顿的物理学课程从古希腊的一个仲夏夜开始了。只学“一点儿”是不可能的。想学“一点儿”哲学,这样的请求对于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汝伦来说可能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在《最美的哲学史》的推荐序中,张汝伦说“对于对哲学知之甚少的普通读者来说,适合他们的哲学入门书几乎没有。” 吕克·费希、克劳德·卡佩里耶写的这本《最美的哲学史》虽然也有不足,但却是张汝伦见过的一部比较适宜普通读者的哲学入门书。
4月中旬陆家嘴读书会上,很多白领带着疑问慕名而来,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汝伦分享了由他作序的这本哲学史通俗之作,同时也分享了他对哲学的理解,一向言语个性的张汝伦以“用什么方式解释什么问题”的方式阐释了哲学。
无用之用的哲学:让你做个明白人
张汝伦介绍说哲学一词是舶来品。十九世纪日本哲学家根据汉字的字义将西方的概念翻译过来。从字义来看,哲,智也。哲学追求的是大智慧。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就强调“无用之用”的重要性。
在讲座现场,张汝伦以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为例,在汤川秀树的回忆录《旅人》中提到他在高中期间就把中国老庄哲学读过好几遍。他在京都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还参加了当时日本世界级哲学家西田几多郎的所有哲学课程。汤川秀树不是特例。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利高津也曾谈到中国老庄哲学对现代研究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晚年时,接受采访时被问及:你喜欢谈哲学,你是哲学家还是科学家?爱因斯坦说首先是哲学家,其次才是科学家。张汝伦说,西方科学史上里程碑式人物都是身兼多职,从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到伽利略、牛顿、罗素,希尔伯特,大多同是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包括现在爱因斯坦量子力学的奠基者尼尔斯·玻尔。尼尔斯·玻尔是贵族可以使用家徽,当他知道中国老庄哲学的时候,他重新设计了家徽,将太极图案融入到家徽中。这些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是具象的、是自然的存在,然而他们都对抽象的哲学有深入的了解。张汝伦认为哲学就是这样的存在。哲学一定不是太实用,但是它让你做一个明白人。
在《最美的哲学史》一书的序言中,张汝伦写道,“《最美的哲学史》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是值得过的,哲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我们用纯粹的人类理想去应对人生意义的挑战。”
玻尔的家徽是互补原理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美丽邂逅
人区别于动物,始于“水是万物之源”的思考
主办方给本次讲座定的标题是“哲学与美好生活”,张汝伦说他并不太赞成。因为美好生活、让生活过得好一点所需关注的问题太实用了,而哲学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后才拥有的追求。这个追求并不因为它是高大上,并非自然形成的追求。
张汝伦认为,人会有两种类型的思想。一类是与生存直接相关的思考。这种思考在动物身上也能够发现。如,躲避天敌、获得生存下去的必须品,甚至动脑筋把不如我的动物变成我的美味增加我的营养;如气候变化了,沧海桑田,河水干涸去什么地方找水喝。所以人的基本思维和生理本能延伸就解决了问题,这个思维小到怎么找东西吃,大到把人送到天上是一样的,是一个类型——实用性思维、工具性思维。
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的思维,那么人和动物还没有拉开距离。张汝伦指出, 在3000年至2500年前这一段时间里,地球各个角落出现一些人开始思考非实用的问题。西方哲学之父、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之源”。张汝伦认为无关乎这个回答的正确性,而关乎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泰勒斯的“水是万物之源”是在思考“世界作为整体到底是什么”。这是任何动物都不会想的问题,而我们人会郑重其事想问题,因此有一个西方人感慨万千,认为从这句话开始,我们人彻底走出森林,和动物拉开距离,从此以后人不是老狼了,动物再聪明不会想这些无用的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思考世界的本原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思想的思想
张汝伦认为哲学所思考的“无用问题”可以概括为三类关系。第一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哲学中涉及到认识论、本体论。中国人以前诅咒别人死无葬身之地,死无葬身之地意味着没有办法立足于天地之间。所以人和世界的关系比哪个股票涨,比明天两国间是否打仗还要根本。
第二类关系属于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的范畴,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人是群体动物。中国古代先哲就有对此类问题的思考。荀子认为人如果比力气不如牛大,比奔跑不如马快,可是在其他许多方面动物不能和人类比,是因为“人能够群”,中国人始终认为他人是自我的条件。张汝伦说今天人类遇到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人际关系。小到家庭和睦、工作关系。大到种族冲突、宗教冲突、国与国之间兵刃相向都属于人际关系的范围。
第三类问题关于自我——我与我的关系。过去关于自我的问题不突出,因为被温饱问题所掩盖了。随着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自我的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我国心理疾病患者数量每年都呈二位数的增长。我与我关系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以上三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黑格尔所讲的“对思想的思想”。张汝伦认为,跳过基本问题解决衍生问题,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而这三类问题是互通的。正如《最美的哲学史》作者费希所认为的,他不否认哲学包括知识论、道德问题何政治问题,及美的问题等研究领域,但认为“好生活的问题是哲学的终极问题,这个问题多多少少隐含地左右其他问题,同时又不排斥其他问题。”张汝伦回应说人生的意义问题是哲学的终极问题和核心问题,其他的哲学问题以这个问题依归。“所有伟大哲学都毫无例外地在回答什么是好生活的问题时达到顶峰。”
张汝伦抛出问题:何为良好生活
哲学的姜饼人:三种哲学思维
既然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不像生存类、工具性问题,就不能要求其提供解决方案。张汝伦提供了三种哲学思维方式。
第一种是概念思维。张汝伦在现场询问,人如何把一个东西认出来,认东西前提是什么。他说,认东西前提是人可以把抽象东西和具体东西结合在一起,抽象和具体在这里都是概念,因此哲学的意义在于它是用概念思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就“姜饼人”做过一番解释。点心师能够作出一模一样的姜饼人正是因为有模子的存在,而模子就是一个个概念。
传统中国技术发达,但是关于技术的理论却不发达,张汝伦认为这与中国人在思维上不耽于使用概念有关。西方的几何学是概念先于思维,世界是被概念规定的。因此西方人向来认为概念这个事情是悠悠万事。所有科学发展是从几个基本概念革新、革命开始的,而对概念进行反思是哲学家特长,比如,这个概念是否合理,概念的边界在哪里。
以预防新冠病毒扩展一事为例,市场、专利权概念的边界和生命概念的边界发生了交融。疫苗在研发过程中,各家疫苗研究机构前期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这里不存在专利的问题,因为生命的概念超越了市场。张汝伦认为习惯概念思维,理论才能有所发展,看问题才能看得深看得透。
讲座结束,听友们依然问题不断
批判地追问是哲学思维的真谛
第二种哲学思维是“辩”。反思,思辨,复旦校训中的“慎思明辨”也是这个意思,很多问题你要想了再想,反复想才可以看到里面的问题,才可以变得成熟。哲学的问题没有解决只有不断地问,问得更深、更复杂、更多面。
第三种哲学思维则是批判。批判什么?张汝伦认为第一批判概念。不被旧概念禁锢自己的头脑,所以哲学是解放力量。他举例,人类历史上几次思想大解放是从基本概念的突破开始的。第二要批判流行意见。孔子时代对舆论的从众就有“三人成虎”的形容,进入信息化时代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众意见如海啸般扑面而来,而真理大多数时候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第三要批判思想形成、命题成立的前提。因为前提错了会导致根本的偏离。
而哲学思维的应用是浸润在一名哲学家的自身的。对《最美的哲学史》一书,张汝伦认为首先这本书界定的哲学概念是“好生活的问题”。它遮蔽了哲学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即超越之天(存在的意义)的问题。即可以理解为天人之学。张汝伦批判地认为哲学不但要回答人生的意义,也要回答超越的意义。哲学不能蔽于天而不知人,也不能蔽于人而不知天。书作者费希将哲学史划分为五个时代,并将自己所推崇的世俗人文主义(爱的哲学),作为哲学史的第五个时代,可能只有他自己才会觉得合适。
但此书将哲学的一个最主要问题,以哲学的方式凸现在我们眼前。哲学为何能引起人自发的强烈兴趣?为何重要而不可或缺?张汝伦认为读完此书不难找到答案。
作者:童毅影
现场照片:李念
编辑:李念 刘郑宁
责任编辑:李念
来源:文汇讲堂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