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塘镇北棣村涵养林极富画意的林荫景致。
朱家角镇寻梦园各种花草宛如斑斓的调色板。
游客徜徉在静谧缤纷的花海中,禁不住驻足留影。
整治后的莲湖村水上池杉林格外妖娆。
张马村大面积种植的马鞭草、薰衣草已进入盛花期,吸引市区游客纷至沓来。
上海市民在“后花园”享受着回归自然的悠闲。
“湖中之岛”蔡浜村村口小景充满野趣,别具韵味。
摄影/本报记者 谢震霖
撰文/蔡双琪
每到双休日,不少市民喜欢自驾外出游玩,放松心情。与过去舍近求远选择周边江浙地区的景点不同,现在更多人开始关注家门口的休闲地,沪郊一些乡村大力整治环境,调整产业,其原生态的自然美景正日益受到青睐。
日前,记者探访了青浦区的部分村镇,发现这里堪称大上海的后花园。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近来积极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
自己的家园自己管
“以前,村里的河水又臭又脏,夏天不敢开窗,村民出门甚至要戴口罩。现在,河道干净了,空气清新了,道路也变整洁了。”走在赵巷镇中步村的乡间小路上,70岁的村民陈泉根高兴地对记者说。
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这里一度成为违建“重灾区”。刚开始整治的时候,村民的心理是复杂的:大家都知道违建破坏环境,但违建房可以群租出去增加收入,真要拆了,经济上的损失不小;而更大的“损失”是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要关闭。村里经过深入调研和讨论,逐渐达成共识,谋求经济转型,做好生态旅游这块“大蛋糕”。认识提高后,村民对拆违的态度从抵触逐渐转变为配合。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中步村449户、4.5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全部被拆除,成为全镇农户违建归零第一村。他们还采取“自己的家园自己管”的自治方式,留住美景。
算大账、算长远的账
朱家角镇张马村早在2013年就被评为上海十大“我最喜爱的乡村”,这次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一年多时间里清理318条沉船,拆掉158座鸡鸭棚,运走6500多吨垃圾,同时,疏浚全村14条河道,在两岸建起生态护坡,种上花花草草……眼看着村里变了模样,村民们满心欢喜。
然而,最初不少村民对如此大动干戈并不理解,认为是瞎折腾,劳民伤财。村里围绕“要不要创、如何创、如何主动参与整治拆违”等深入讨论,引导村民“学会算大账、算长远的账”,村容整洁了,河道清澈了,环境就会升值,就能带动乡村游、农家乐,经济自然就会发展起来……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村民参与热情逐渐被激发出来。
如今,张马村河道清澈秀美,浓郁的绿色掩映在村前宅后,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游客的光顾。
自觉摒弃旧习陋习
三面环水、素有“水中蓬莱岛”之称的金泽镇蔡浜村坐落在淀山湖北侧最东首,是全国文明村和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这几天,村里正在进行墙面白化和河道疏浚,工程不小,路上却看不到半点建筑垃圾。“施工期间,每天都有志愿者巡逻,督促文明施工。”蔡浜村村主任一语道出其中的奥妙,“村容保持整洁主角还是村民,人人参与才能建立长效机制。”
村民们发现,时常会有游客沿着淀山湖一路逛过来,如果村里环境脏乱差,丢的是自己的脸。以前,村民喜欢在房前屋后堆柴堆物、养鸡养鸭,老习惯改起来很难,而在整治活动中,大家自觉意识提高,思想观念悄然发生转变,如今已做到家家户户自觉弃养活禽。
这些变化称得上是沪郊新农村的一个缩影:违章搭建、污水横流的脏乱现象不见了,粉墙黛瓦、水清岸绿的农家风情又回来了。如今,上海市民不出远门就能暂别喧嚣,闲暇时漫步乡间小路,看看田园风光,闻闻水乡气息,尝尝农家饭菜,莫不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