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创新实践成果展现场。陆嘉辉 摄
助少年创客走通实现创意“最后一公里”
上海市第十三届青少年科技节系列活动启动
作为2018年上海科技节重点活动之一,上海市第十三届青少年科技节昨天拉开帷幕。近千名在各类创新活动中表现优异的青少年带着各自科技创新作品亮相,并与多位学界、业界专家共叙少年创客梦想。
这些青少年的科创发明源自兴趣和生活,成果或许稚嫩,其中的灵感和热情却十分宝贵。不少专家建议,学校、区少科站、高校、专业研究院等各级单位应搭建多维度创新教育平台,鼓励青少年实现创意,推进少年创客走通从创意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
“小发明”中有“大情怀”
“外婆患有严重的滑膜炎。短短几十米路,走起来都十分困难。我喜欢玩体感游戏,这让我思考,能否通过肢体动作控制智能轮椅,帮助外婆便利出行?”来自生活和游戏的灵感,让嘉定区第一中学学生、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小研究员江蕴琪设计出了一套基于蓝牙、MYO(手势控制)和安卓手机平台的人机交互肌电智能轮椅控制系统。
对很多青少年创客来说,生活中的难题和烦恼正是他们的灵感来源,而发明背后是他们对人和生活的关注。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初一学生戴佳峄带来了一台集空气净化和照明功能于一体的双重过滤空气净化灯。他告诉记者,这个发明的创意始于2016年8月,当时学校计划安装空气净化器,但因占地面积大、用电安全隐患等问题,迟迟没有落实。他提出了假设:是否能把空气净化器安装在教室顶部,并在空气净化器上装一圈LED灯带,辅以照明功能?双重过滤空气净化灯就这样诞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这一发明获得300万元融资。但戴佳峄说,不急于转让技术,而会继续把它做下去。按他的设想,未来老师或学生在家就可用手机远程操控空气净化器的各项功能。他希望这台设备能为改善教室空气质量和学生健康提供解决方案。
少年创客需补上“知识产权”这一课
随着科技和创新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青少年萌发了科创梦想。但现实中的他们往往受限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校的研究条件,这就需要各方支持。据了解,眼下除了学校、区少科站等平台之外,越来越多高校、专业研究院等单位机构正在助推少年创客的成长,为他们提供科研发明、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指导。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如今是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240名上海中小学生在这里定期进行科创学习,两院院士等科研“大牛”除了给孩子们授课,还会为他们量身定制生活课题。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创业导师洪涌清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提到,青少年的创造发明一旦走上产业化道路,如何解决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就成了关键。近两年,为少年创客补上“知识产权”这一课成了创新教育中的另一大课题。
为了帮助少年创客走通创新发明的“最后一公里”,本市去年发起了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创业(模拟)团队行动,为此特别组建了一支由企业家、技术价值评估师、发明家、科研人员、创新导师、知识产权律师构成的专家团队,对有志于创新发明的学生进行长期长效常态化指导,并研究制定青少年科技发明转让或产业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
上海市第十一届青少年创新峰会暨2018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年会也在昨天正式启动。据悉,两项活动将持续至今年10月。
作者:朱颖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