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皴?
山、石头,经过大自然的雨水冲刷,风蚀雪融日晒,在山石表面会出现各种沟痕、裂纹,用笔把它表现出来就是“皴”。
皴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画家对绘画艺术最伟大的发明和贡献。古人没有学过素描,不懂形体、结构、比例、透视、明暗这些要素,但他们在绘画实践中总结了一套技法来表现山石的形态,这个技法就是“皴法”。
皴法大至分为三大类,一是线皴,比如披麻皴、折带皴、荷叶皴、解索皴等;二是点皴,比如米点、雨点、梅花点等;三是面皴,比如斧劈皴。
张际才《怎样画写意山水》皴法图示
二、简单介绍五种基本皴法:
1、披麻皴:
山石的脉络呈披麻状称披麻皴,长线叫长披麻皴,短线叫短披麻皴。披麻皴多用来表现疏松石质或土质有少量植被、松软的土山土坡,这种山体、山坡广泛分布于南方区域。如下图实景,就很适合用披麻皴表现。
披麻皴实景图片
披麻皴的画法是先将山石的骨线勾出,中锋用笔,走笔略带弧形披麻状,稳健有力,一气呵成。笔线要有长有短,墨色要有浓有淡。大体轮廓勾好后,皴笔首先要从凹处画起,凹下处笔线要密要暗(有些画家会重复多次),凸上处笔线要稀要亮。中锋侧锋并用、皴擦并用。最后用淡墨渲染,力求厚重。如下图示:
张际才《怎样画写意山水》皴法图示之披麻皴
2、折带皴:
适合表现石灰岩、砂页岩峰林地貌的山石(如下图实景),广西桂林很多山体就是这种地貌,岩石排列如折带,故名,同时有些小山坡、江边的石头也可用此法。从“折带”皴字面上可理解为折叠起来的带子,反复折转。
折带皴实景图
画法是先勾轮廓线为起手,用拖笔、顺笔、逆笔、倒推。在水平方向的推行中,接着竖皴,产生一个折带面,接着又勾又皴,连勾带皴,表现一种片状的水层岩的石貌特征。画时注意不要太整齐,要有大小、长短、厚薄的变化,横的、斜的和竖的变化。要充分利用侧锋,像写字一样写出来,使片石连接一体,但又要使人感觉到每块石头好像都能抽出来。注意用好连接线,每块石头要有三面,整体大堆也要有三面。
张际才《怎样画写意山水》皴法图示之折带皴
3、荷叶皴:
山体的脉络,如同荷叶的茎脉。表现没有植被或植被较少的裸露山石挺拔峻峭的山岩体,它是大山的总体骨架,也是山脊和山脊的延伸。华山、黄山、三青山上就有很多这种山体,如下图:
荷叶皴实景图片
画法是先画山体,再画山脊,掌握住主线,然后在主线(骨架)上画脉络,画时要注意明暗关系(阴阳),光从何处来,以及背面结构,暗处可多皴,亮处少皴,荷叶脉络要画得似像非像,不能太像荷叶,太像则呆板。画主线也可用大笔大墨,把背脊看成一个面来画。如下图示:
张际才《怎样画写意山水》皴法图示之荷叶皴
4、斧劈皴:
斧劈皴是用来表现地质比较坚硬、断裂棱角分明的石质山体或岩石,这些山体如刀砍斧劈而出,如大行山、黄山高原就有很多这种地貌(见实景图)。
斧劈皴实景图片
画法是用中锋勾轮廓,侧锋横刮,画出纹路,再用淡墨渲染。运笔要有力度,顿挫曲折,如刀砍斧劈。可与披麻皴、折带皴的山体连接。一般是从凹处画起,向内向外,向下向上均可。如下图示:
5、点皴:
山水画中常用的点皴有圆点、横点、竖点,它是用来表现有茂盛植被的山体,使山体显得更苍茫、滋润,更厚重。南方多是这种植覆盖的山体,如图:
点皴实景图片
画法是用披麻皴勾轮廓,然后在披麻线上加点,山脊浓密,山腰、山脚淡疏,注意不要把整座山都点满,要有透气点,同时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和远近的透视变化。用笔可单点也可把笔打散来点,点要用力,力透纸背,一气呵成,不可在点上重复,以免闭塞。大岩石也可适当加点,表现石苔。如图示:
张际才《怎样画写意山水》皴法图示之点皴
三、皴法的运用。
中国山水画的皴法已经非常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在传统山水画中已经运用得非常娴熟和全面,皴法作为山水画的基本功之一,要在皴法上创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实际也没有这个必要,现代画家对于皴法,最关键是灵活运用,因为最容易犯的问题就是泥古、概念化,陷于技法而固步自封。
时代在发展,社会审美观念也在变化,我们在学习中最忌生搬硬套,实际上,只要符合大自然的一般规律,符合大自然景象的神韵,各种皴法完全可以变化运用,古为今用。比如古人的雨点皴,如果完全安照画谱的要求,一点一点地画下来,是很工整,但显呆板,我们今天画青山绿水、画郁郁葱葱的树叶,完全可以把笔散开,一笔多点,大胆写去。
各种皴法虽然是中国画特有的美学符号之一,但归根到底仍是技法、手段,或者是一种媒介,它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中国画要创新、要发展,最重要是画什么?怎么画?而不是拘泥于笔法、墨法、技法的所谓创新。
图文摘自《怎样画写意山水》(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7 ) 张际才/著,文字有改动,实景图片为编者所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