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市区道路名称,最早在老城厢内出现,明弘治时已有康衢巷、薛巷、新路巷、梅家巷、新衙巷等5条街巷。随着商品经济日趋繁荣,上海县城的街巷不断增多。1843年上海开埠后,市区道路发展更快。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英租界修筑第一条马路——界路(今河南中路)后,英法美先后成立道路码头委员会,竞相在各自的租界内开辟道路。1949年上海解放以来,市区道路逐渐由市中心向四周扩展。
1884年的上海县城乡租界全图,黄色标记部分即为河南路,当时的“界路”。
在这些纵横交错的道路中,有一些是以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名字命名的。这些路名的变革带有时代的烙印,也折射着城市的发展轨迹。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稍作梳理。
注:今天选介的这些道路,为现在仍然存留并沿用的。旧时上海诸多以人名命名的道路,如虞洽卿路、善钟路、斯盛路等等,本期暂不介绍。
志丹路,子长路,靖宇中/东/南路
准确地说,这几条马路是以政区命名,即陕西省子长县、陕西省志丹县和吉林省靖宇县。这三个县城名,本身就是分别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和杨靖宇。
志丹县原名保安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为纪念“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而更名为志丹县。
子长县原名安定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改名为子长县。
靖宇县原名濛江县,1946年,为纪念东北民主抗日联军总司令、民族英雄杨靖宇殉难而改名为靖宇县。
刘志丹
谢子长
杨靖宇
志丹路,在普陀区东北部。南起交通路,北至沪太路。1953年筑。
子长路,在普陀区东北部。南起延长西路,北至新村路。1953年建甘泉新村时筑北段,1985年拓宽续筑南段。
靖宇南路,在杨浦区中部。南起控江路,北至靖宇中路。1952年筑,以吉林靖宇命名。
靖宇中路,在杨浦区中部。东起营口路,西至靖宇南路。1953年始筑。
靖宇东路,在杨浦区东部。东起延吉东路,西至营口路。1953年筑。
化成路,在宝山区陆境东部,南起淞滨路、淞浦路交界处,西至淞宝路。原为城脚小道,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陈化成殉难后,在宝山建造忠愍公祠,将此小道修筑成道,命名化成路。
光启路,今黄浦区东部,原南市区东北部。北起方浜中路,南至复兴东路。原名老县前街,因系旧县署基改辟,故名。曾名县南大街、县前直街。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县基路,习称阁老坊。民国21年为纪念徐光启改今名。
光启南路,今黄浦区东部,原南市区中部。北起复兴东路,南至中华路。曾名县桥南街、太卿坊,后改名阜民路。1980年因与富民路同音且北接光启路,故改今名。
光绪10年(1884年)的上海县城乡租界全图。图中上海县署之前的县前街、阁老坊,即光启路;徐公祠旁边的太卿坊街连同北面县桥、塌水桥一带,即今天的光启南路
1913年商务印书馆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地图,可与前图参照查看。上海县署之前的县前街、阁老坊,即光启路;徐公祠旁边有太卿坊大街,1884年地图上北面县桥、塌水桥,已标注为县桥南街和塌水桥南街,与太卿坊大街连接为今天的光启南路
文定路,在徐汇区中部偏西。南起凯旋路,北至虹桥路。1957年筑,以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谥号命名。
自忠路,今黄浦区中部,原卢湾区东北部。东起西藏南路,西至重庆南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筑,以四川地名命名雅砻江路。光绪三十二年,改名葛罗路(Rue Baron Gross)。民国2年(1913年),顺昌路以东段以法公董局总董名命名白尔路(Rue Eugene Bard);西段名西门路。民国35年全路以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将领张自忠名改名自忠路。1963年改名西门路。1985年复名自忠路。
1929年上海市区地图中的“法新租界区域图”局部,蓝色标记处白尔路即今天自忠路。红圈内基本上就是现今的“新天地”区域
黄兴路,在杨浦区中部。南起长阳路,北至翔殷路。民国15~20年间(1926~1931年)筑,南段名淞沪路。民国20年以辛亥革命先驱名改名黄兴路。民国29年改名合作路。抗日战争胜利后仍名黄兴路。1964年改名宁国北路,1985年复名黄兴路。
1929年上海市分册地图中标注的宁国路,即今天黄兴路
晋元路,今静安区中东部,原闸北区南部。南起光复路,北至天目中路。民国3~4年(1914~1915年)筑,名满州路。民国36年以抗日将领谢晋元名改名晋元路。1964年改名晋源路。1985年复名晋元路。
鲁班路,今黄浦区南部,原卢湾区中部偏南。北起徐家汇路,南至黄浦江边。民国3年(1914年)筑,以中国传说的木工祖师鲁班命名,也有称以路边鲁班殿(庙)得名,现已无考。
1929年上海市分册地图中标注的鲁班路,当时在靠近徐家汇路附近还有一座鲁班桥
源深路,在浦东新区西部,黄浦江东岸。北起黄浦江边,南至杨高南路。初筑张家楼至六号桥段,名张六路。民国11年(1922年)疏浚咸塘浜,以原浦东塘工局局董谢源深名改今名。
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科学家路”
位于浦东新区中南部的张江高科技园区,这里有“中国硅谷”之誉。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开发之初,为了呼应这里的高新技术定位,特以中外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区域内的部分道路。其中,南北向道路以外国著名科学家命名,如居里路、牛顿路;东西向道路以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命名,如祖冲之路、李时珍路等。
张江高科技园区地图,图上可见诸多以中外科学家命名的道路
名字被用来命名道路最多是……
在上海诸多与人名相关的道路中,有一个人的名字,被用来命名的道路是最多的。不用小编说,很多老上海一定也想到了,那就是孙中山先生。
中山南路,北起东门路,西至西藏南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筑,名外马路,又称大马路,曾名北吉祥弄。为国人辟筑现代的马路之始。光绪三十二年又在新涨出的浦滩筑外马路,遂改名里马路。民国14年(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南路。
1913年商务印书馆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地图。图中红色标记处即为“里马路”,沿黄浦江所筑为“外马路”
中山东一路,在黄浦区东部。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外白渡桥。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筑,原为黄浦江边滩地,故名外滩、黄浦滩、黄浦路。同治四年(1865年)以长江下游的江段名命名扬子路。光绪十六年(1890年)改名黄浦滩路。民国34年(1945年)为纪念孙中山改今名。
1913年商务印书馆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地图中的“黄浦滩”北段,下方“松江路”是1915年填平洋泾浜前南岸的小马路,填浜筑路后与北岸的孔子路合并,为爱多亚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
1929年上海市分册地图中的黄浦滩路,可以清楚地看到,道路南起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北至外白渡桥
中山东二路,在市区东部。与中山东一路南北相接。北起延安东路,南至东门路。清咸丰六年(1856年)筑,为法租界辟筑的第一条马路,名黄浦滩、黄浦滩马路,又名法外滩路、法兰西外滩、法租界外滩。民国32年(1943年)改名南黄浦滩路。民国34年(1945年)为纪念孙中山改今名。
1913年商务印书馆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地图中的“黄浦滩”南段
中山西路,在市区西部,跨长宁、徐汇两区。北起苏州河中山西路桥,南至漕溪路。民国17~19年间(1928~1930年)筑,为纪念孙中山命名中山路。民国34年改今名。
1929年上海市分册地图中的中山路,大致为今天的中山西路。沿途可见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地址)、圣约翰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长宁校区地址)、大夏大学(现仅剩约286平方米的一间平房,为长宁区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圣玛利亚女学(1952年后于中西女中合并为今天的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中山北路,在市区西北部,跨虹口、静安、普陀3区。东起俞泾浦中山北路桥与中山北一路相连,西至苏州河与中山西路相连。民国17年(1928年)筑东段,以三阳里命名三阳路;民国19年筑西段,为纪念孙中山命名中山路。民国34年(1945年)统称今名。
中山北一路,在虹口区中部。西南起俞泾浦中山北路桥,东北至逸仙路。1958年填浜筑路,名中山北路。1960年与西体育会路北段合称今名。
中山北二路,在市区东北部。跨虹口、杨浦两区。西连中山北一路,东至黄兴路。1992年改筑。中山北一路至密云路一段,曾名原林路。
中山南一路,在市区南部,跨原南市、卢湾两区。东起西藏南路,西至瑞金南路。民国3年(1914年)筑制造局路至日晖路(今瑞金南路)一段,以跨日晖港上桥名命名康衢路。民国34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南路。1950年改今名。1975年筑制造局路至新肇周路(今西藏南路)段。
1929年上海市分册地图中的康衢路(制造局路至日辉路一段),图中可见日辉路上有康衢桥
中山南二路,在徐汇区中部。东起瑞金南路,西至漕溪北路。清同治九年(1870年)名龙华路。民国27年(1938年)筑供军用的泥石路,习称新马路。1952年改名龙山路。1960年,将龙华路中段(日晖港至东安路一段)和龙山路东段合并,称今名。
光绪10年(1884年)的上海县城乡租界全图中,龙华路即今天的中山南二路
逸仙路,在市区东北部,跨虹口、杨浦、宝山3区。南起邯郸路,北至吴淞大桥南堍。民国8年(1919年)筑南张华浜至薀藻浜段,名军工路。民国20年(1931年)筑三民路(今三门路)至高境庙段,名中山北路。民国28年(1939年),侵华日军辟通大八字(今大柏树)至三民路、高境庙至军工路两段,改名路。民国34年(1945年)以孙中山的表字“逸仙”命名。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