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集体编著的《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近日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出版,标志着由我校学者、馆员承担完成的这一国家“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项目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这一成果的最终完成实有赖于图书馆先哲栉风沐雨,薪火相传;中生代时贤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新时代馆员始于初心,成于坚守。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
1954年9月,以原华东速成实验学校图书馆为基础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正式创立。后十余年,虽诸事草创,人物固乏,幸有曹礼吾、陈子彝两位主任(馆长)前赴后继,子彝先生更是殚精竭虑,使人员广进;与徐恭时先生等协定古籍采集方案,除四部要籍外,广购丛书、方志、诗文集、近代史、书目以及上海地方文献,使古籍庋藏日增,本馆古籍之三分之二强于此一时期陆续入藏。
陈子彝先生及先生诗稿
子彝先生,生于1897年,原名华鼎,以字行,号眉盦,江苏昆山人。为传统士大夫之余绪,亦是海上名士。喜收藏,能诗文,长于篆刻,善识钟鼎、甲骨文,精于古籍版本鉴别。著有《汉字检字法》《中国纪元通检》《十进分类法》《中央大学区立苏州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著者号码编制法》及《日本图书馆事业一瞥》《寰宇贞石图目录》《心经显诠》《眉厂诗稿》《眉厂印存》等,比肩于杜定友、吕绍虞、钱亚新等图书馆学先驱。1967年4月23日,卒于馆长任上。
徐恭时先生及先生手书自传
恭时先生(1916-1998),别署清秋,号慰芹楼主,浙江平湖人。恭时先生对版本目录、图书分类、资料编撰俱有建树,在图书馆界独擅胜场。1954年入职本馆,先后担任编目组、资料组组长、参考咨询部主任。多方奔走,从古旧书市场广购古籍,偶遇市场抛售,不及挑选即整箱买下,以致当时报纸称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四处“抢书”。
恭时先生还是全国有影响的红学家,他带动上海师大成为当时红学研究的重镇,与徐扶明、魏绍昌及邓云乡并称“上海红学四老”。1982年9月,上海师大及校图书馆协助中国红学会举办“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其中穿针引线,呼朋唤友,徐恭时先生功不可没。他还主持了以校图书馆藏本为主的“《红楼梦》图书资料展览会”。展览会以内容丰富和学术含量极高而受到与会红学专家的高度评价。周汝昌先生认为:“这是从1962年为曹雪芹200周年祭而举办的纪念展览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展览会,不妨说,它是带有‘总结’和‘标志’性的红学活动形式”。冯其庸先生称赞说:“这是继1963年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展览以来的一次内容最充实的展出,内容丰富,资料齐全,非常值得一看。”
1982年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信封及部分代表签名
而今,我校图书馆共收藏各类古籍约1.5万余种,近12万册,其中善本1300余种、1.3万余册,在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中,仅次于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而居第三。在明清地方志、清代别集以及词学、书目学、红学文献等方面形成鲜明馆藏特色,奠定了今天上海师大图书馆古籍馆藏基本格局和在上海乃至全国高校图书馆独树一帜的地位。礼吾、子彝、恭时诸先哲功莫大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十数万册古籍中,有一部分属于捐赠而得。如江苏南通王守仁先生家属捐赠178种;我校资深教授罗君惕先生家属捐赠116种,罗氏乃文字学名家,所捐赠之古籍学术特点鲜明,足成专藏;首任校长廖世承先生捐赠42种;陈子彝先生捐赠20种,其中《眉庵印存》系陈氏自编钤印稿本。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