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砖瓦、拓片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好。“90后”艺术家曾宓则对拓片进行重构,用墨色的干湿互补、浓淡相间的书以画境的笔墨,构筑了拓片气韵生动的全新境界。“我,90后”曾宓书法题跋展上海巡回展昨天在上海宝龙美术馆揭幕,展出的90件书法题跋精品,让人们看到:脱离原生态环境的拓片,在书法、钤印的重组构成中得以新生。
这是90高龄的当代书画大家曾宓的书法作品第二次在上海展出。展览分“人间正气”、“大智若愚”、“春景遐思”三大版块,整个展厅布置充满金石与水墨意味,传统现代相辉映,率真慎微互表里。一幅长达近五米的罕见的汉代画像拓片,场景宏大、内容详实,艺术家以干湿相间、酣畅淋漓的笔墨,书写了先贤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全赋一千多字一气呵成,非积年之功力加持万不可能。再一幅石刻《西游记》拓片,图形若长条门楣,间以四朵团花簇,曾宓借以团花分割之空间,以浓淡墨色相交替的便笺式书法,饶有趣味地描写了唐玄奘西游取经的史略及师徒四人的行为、秉性,童心未泯。
至于《讲真话》一类的作品,则是老先生本真、率真人生的外化。
曾宓,号三石楼主,福建福州人。1957年入学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得潘天寿、顾坤伯等名师亲授。1958年作品参加莫斯科画展,1962年毕业于中国画系山水科,1985年调入浙江画院任专职画师。
作为山水画家,曾宓半个多世纪以来,笔耕不辍,以其坚实的造型能力、深厚的中西学养、高超的笔墨功底、独特的构成手法,形成了迥异于他人的艺术风貌,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近年来,老先生潜心书法创作,以书载道,其书法作品无论结构、形式或是书写内容都让人耳目一新,既是笔墨的基本依托,又作适度的变形,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貌。
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用一个“真”字道出他对曾宓书法题跋作品的理解,他引用美学家宗白华所言:“艺术之创造是艺术家由情绪的全人格中发现超越的真理真境,然后在艺术的神奇的形式中表现这种真实。”由此可见真实不是直白的还原,而对拓片的架构重组、情绪表达这才是真实的美。纵览曾宓先生的作品,深感其真性情的流露,真笔墨的呈现,真趣味的表达,真境界的营造,真韵味的烘托。
原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田宇源表示,通常情况下,画家不好讲书、书家也不好讲画,但曾宓是“打通了讲、挺直腰板地讲”。
“作为女儿,我看到的是一个自由不羁的灵魂在笔墨中舞蹈,看到的是一位木讷迟钝的老者,留在纸上的诙谐而调皮的笑容,我看到的是青春的张力,就像窗外的花朵一样,蓬勃怒放,焕发着生命华彩,永不凋零。”曾宓的女儿曾莹如是评价父亲的创作。
本次展览在上海市文联的指导下,由中共闵行区委宣传部、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闵行区莘庄镇人民政府、上海宝龙美术馆协办,上海市浙江商会、上海市绍兴商会、中建信控股集团承办,将持续至6月25日。
作者:如烟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