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假扮夫妻,互相扶持,由于志同道合,后来成为一对真正的革命伉俪。他们就是熊瑾玎和朱瑞绶。1946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驻上海,他曾在信件上批示:“在内战时期,熊瑾玎、朱端绶两同志担任党中央最机密的机关工作,出生入死,贡献甚大,最可信赖。”
这对夫妻从事革命活动的地点,隐匿在“洋泾浜北边”云南路上的砖木结构两层楼房。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这里曾是中共六大后政治局机关所在地。它见证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政治风云,催生了这段浪漫的传世良缘。除了这处红色地标,“洋泾浜”还有哪些传奇?日前,“历史与风景”系列丛书之《洋泾浜北边》发布,上海人民出版社联手南京东路街道举行扬子740读书会“觉醒时代的闪耀群星”夜读活动。表演艺术家梁波罗、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陈祖恩、上海城市考古创始人徐明共谈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
1928年春至1931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处对外有另一名字“福兴”商号。熊瑾玎自称外地来沪做纱布生意的商人,党组织鉴于如此重要秘密机关仅靠“熊老板”难以应付,没有“老板娘”陪伴,易引无端猜疑。为了掩护需要,周恩来便与熊瑾玎商议,选调一位女同志来上海充当“老板娘”,正是在湖南互济会工作的朱端绶,年仅20岁,思想进步,协助承担机关内部事务和抄写传送中央文件任务。
由于熊瑾玎、朱端绶的细致谨慎,再加上戏院、医院每天大量进出人员无形掩护,中央政治局机关在白色恐怖腥风血雨中历时三载安然无恙。周恩来、邓小平、李维汉、瞿秋白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在此工作,召开了很多重要会议。
《洋泾浜北边》一书择取西藏路以东至外滩、延安东路(旧时洋泾浜)以北、汉口路以南的20处著名历史建筑、重要文化地标,包括乐善堂、仁济医院、杏花楼、福州路菜场、中央旅社、格致书院、天蟾舞台、福兴商号、中央大戏院等,力图展现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上“洋泾浜北边”充满了烟火气息的多功能近代化城市生活区,书局、报社林立,许多文人在此活动;泰戈尔、杜威、罗素、萧伯纳、爱因斯坦、马可尼等世界名人到访,这些中外互动交流丰富了上海都市文化的面貌。本书也为游客安排了散步路线,引领读者在漫步中体会城市的历史温度,感受“城市可阅读”的魅力。
据悉,上海人民出版社、南京东路街道不断推进社区共建、文化共享,打造能吸引社区年轻人、发扬街区独特历史底蕴的阅读平台,促进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进一步深化传播。此外,南京东路街道人大工委主办、上海人民出版社法律中心协办的“民法典宣讲进楼宇,维权普法面对面”专题讲座反响热烈,直播首日累计万余名市民在线观看。“南东代表在身边”活动走进楼宇人大代表联络站,以线上线下同频宣讲、讲座咨询同步推送模式,有效服务到广大楼宇职工、居民群众,既进行宣讲答疑,也收集社情民意。近期活动现场,聚焦沪上《民法典必修课》一书,资深律师张丹博士带来《民法典》普及课,聚焦婚姻、家庭教育等问题为社区居民解疑答惑。
作者:许旸
编辑:陆纾文
责任编辑:王雪瑛
来源:出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