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老区群众“送医上门”
如何改善我国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增进百姓的获得感?27年来,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持续写好“为人群服务”的篇章,这个暑假,复旦大学一群博士医生又出发了。
7月,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一行16人赴陕西宝鸡和凤县开展志愿医疗实践活动,6天里,博医团在宝鸡市中心医院、凤县医院、凤县中医院等开展医疗义诊服务,免费接诊当地群众1000余人次,并深入秦岭山区,开展送医上门、福利院助老义诊等服务,还点对点为凤县医院、凤县中医院作学科能力提升指导。此次活动也是“红色行走——上海教育医疗团队赴革命老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其中一站,复旦博医团成员不仅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带到偏远地区,更在服务中切身体会到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工作成就。
一条走了27年的志愿医疗服务之路
此次博医团汇集了来自心内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消化科、骨科、内分泌科、儿科、妇科、康复医学科、皮肤科、肿瘤学等复旦上医相关附属医院十余个优势科室,组织十余名专家与博士生志愿者在当地开展医疗志愿服务。义诊期间,患者络绎不绝,很多人是慕名远道而来,有的患者凌晨4点就从山区出发。博医团成员详细询问了他们的身体状况,耐心细致地分析病情,讲解保健知识、饮食安全、合理用药等卫生常识,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到陕西凤县医院义诊
“博医团扎根红色土壤、服务老区群众已不是第一次。27年里,博医团的队伍到过甘肃,深入到酒泉发射基地,在部队医院为官兵战士做免费义诊,了解中国运载火箭与卫星事业发展的光荣历程;到过延安,循着革命伟人的足迹,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奉献与奋斗精神,做着“到村门口为百姓看病”的工作;到过江西井冈山,在红色摇篮里为民诊治疾病,科普健康知识,成为“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大城市的医生来给我们免费看病了”,在老区群众眼里这样的一件事,博医团坚持了27年。
“博医团的志愿服务既是公益之行,更是寻根之旅,扎根革命老区,服务老区群众,这条路很长,我们走了二十多年,未来还要继续走下去。”博医团带队老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学生党总支书记高继明这样说。服务老区群众,弘扬老区精神是博医团一直以来的传统。
凤县是一片根植红色信仰的土地,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凤县播撒革命火种。博医团开展医疗志愿服务活动之余,专程前往凤县革命纪念馆、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工合纪念馆等地参观瞻仰,将汲取的红色力量汇集成医疗服务的精神源泉。
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传承公益长跑
自1994年起,博医团就是一场一届届医学生的接力长跑。博士生医疗服务团的故事一直在复旦医学生的群体中“口口相传”,能加入博医团,是上医学子的光荣,许多上医学子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实人生的厚度,真正做到“于复旦有所学,于社会有所用”。
博医团成员面向老区群众“送医上门”
“凤县门诊时患者那热切的眼神和期盼的表情让我深感压力与责任;科室交流时能为当地医疗科室分享我们的诊治经验让我深感光荣和自豪;下乡义诊时感慨于祖国脱贫攻坚政策真正改善当地民生的伟大。”今年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学2020届博士生莫少波第一次参加博医团活动,他说此行让他切实体会到医疗服务想要更好惠及群众,必须要与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相结合。
在凤县期间,博医团除了开展义诊,还先后为当地医务工作者进行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脑血管病的抗溶治疗等学科前沿讲座,并通过开展教学查房、科室学术讲座、疑难病例讨论等,帮助当地会诊急难险重病例,为凤县当地医院提供医疗咨询指导。
同时,博医团受邀为凤县中医院进行学科建设规划指导,队员们围绕康复科、骨科、神经内科、心内科等给出专业能力提升意见。莫少波觉得从大型义诊、科室门诊到病区查房、科普讲座,这一系列的工作既面向老区群众,又面向当地医务工作者,做到变“输血”为“造血”。
深入老区感悟红色力量的成长之旅
一次医疗服务之行,也是一次和百姓心连心的实践之旅。
在陕西凤县,博医团成员还深入到秦岭山区,为凤县河口镇的安河寺、陈家岔、下坝村等地送医上门。他们中一些常年久病的患者,有的病程长达30多年,有的鳏居多年,且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博医团成员在详细了解其家庭和医疗保障情况后,都为他们提供了适宜的个体化多学科会诊意见。
此外,博医团还到凤县凤州福利院,为50余名孤寡残障、孤老优抚对象提供义诊,他们中有的患有心脑血管相关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有的需要骨科、皮肤科康复治疗,博医团成员逐一为他们进行诊疗。
在历年博医团服务的人群中,有很多先烈后辈以及亲历与支持过革命事业的老人。每到一处,博医团队员都为他们做免费体格检查,给他们提供具体的导诊与康复建议,并与老人促膝长谈,有的老人向博医团的队员讲述了自己在革命年代推着独轮车为解放军运送粮食的故事,有的老人讲述了自己的亲属从军参战的经历,也有的老人讲述了自己如何支持家人的革命事业……这已超越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变成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交心。
临别之际,老人们与队员们一一握别,“你们能来真好,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上海的专家,老区的群众没有被遗忘。”老区群众这样的一句话语让实践队员明白了做一个倾听者、对老区群众付出关心的重要性,这也是博医团继续坚守这份公益事业的意义。“我们既欣喜于看到西部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深切感受到当地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迫切需求。我们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用行动践行医者的初心和使命。”华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徐可说。
面向老区群众“送医上门”
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在有红色基因的地区开展医疗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复旦上医“正谊明道”的精髓。正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在陕西凤县与当地医护工作者交流时讲到,“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是复旦上医永远不变的传统,上医人也是“西迁精神”的创造者和传承人。新时代的复旦上医人将继续积极投身人民健康事业。这场接力赛,复旦上海医学院的学子还要一直跑下去。
作者:尤小芳 赵蕾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源:复旦上医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