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中国金融法治研究水平、加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法治保障,3月30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高院)、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以下简称人行上海总部)、上海金融法院、复旦大学共同签订《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合作建设协议》,并正式成立跨领域研究平台——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
据悉,近年来,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高质量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等重大改革不断落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上海法院受理的涉外金融商事纠纷数量逐渐增多,新型、疑难、复杂案件屡有出现,对审判专业性的要求不断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给法院的金融审判工作带来新挑战。
为加强金融对外开放的司法应对,上海法院对标国际金融司法的最高标准,不断健全完善金融审判体系,推动金融审判体制机制改革,审理了涉及雷曼公司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纠纷案件、涉“伊士顿公司”期货高频交易刑事案件、涉ISDA主协议适用的石油掉期合约纠纷案、认可与执行涉“维好协议”的香港法院判决等新型、重大、疑难案件,得到了国内外金融、法律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为金融国际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不仅需要立法、司法的规制和引领,也离不开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关、行业组织和市场主体的共同参与。
2020年4月3日,上海高院与人行上海总部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法治保障的合作备忘录》,提出建立金融法律前沿问题合作研究、会同在沪高校成立金融案例研究中心等合作机制。其后,双方决定依托在沪高校合作设立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综合监管、司法、高校优势资源,提升金融法治研究水平,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监管和金融司法能力。
经过调研走访、反复协商,今年3月30日,上海高院、人行上海总部、上海金融法院与复旦大学就成立“复旦大学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达成协议,明确以合作、开放、资源整合为基本办院方针,致力于将研究院建设成为中国金融立法、司法、案例研究基地和跨学科的高端合作研究平台,培养高层次金融法治人才,成为国内领先、亚洲一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法治高端智库。记者了解到,研究院正式成立后,将重点围绕举办学术活动、连续出版《中国金融法治前沿报告》、建设金融案例库、加强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并就金融法治理论的前沿问题和司法实务中的重点难题开展联合攻关,积极培养跨学科高水平人才。上海高院将全方位支持研究院发展,选派法院系统资深金融审判专家参与研究院工作,共享金融司法前沿信息,支持建立国际金融案例库,合作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工作。
“研究院的成立,有助于推动金融法治理论研究和实践,相信通过各方努力,研究院将打造成金融法治的理论研究高地和对外交流窗口,助力中国金融业国际化发展,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和国家金融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上海高院院长刘晓云表示。
记者从上海高院获悉,下一步,全市法院将以研究院为依托,聚合理论界、法律实务界和金融业界的力量,积极推动建立与国际金融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促进国际市场对我国金融法律制度和金融司法体系的了解和信任;搭建各方参与的金融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对金融交易的实时监控力度,进一步加强工作协同力度形成风险防范合力。扩大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深度和广度,合理引导涉外金融交易主体选择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协力打造诉讼、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多元解纷新格局。
作者:周辰
通讯员:高远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